“所有的远游都是为了归来,所有的出行都是为了到达自己……”开幕式后,一场“诗与远方”、“诗与山水”的研讨会随即举行。12月19日上午,中国·张家界第五届国际旅游诗歌节行吟诗歌研讨会在张家界武陵源举行。品诗歌之美,享张家界山水。
活动特邀了姜念光、张德明、黑丰、刘年、卢辉、张沐兴、廖志理、高宏标等嘉宾围绕行吟诗的主题选择与(全球化)意义、旅游诗的创作与传播等主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身对行吟诗的创作体会和创作思路,赞扬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是一座诗歌之城,其灵动地展现了旅游诗歌的哲学和审美意趣。
姜念光表示,自然山水的那种奇崛惊险,器宇不凡,渊博自在,对他们来说是振作,是觉醒,同时内化于精神结构当中。当代汉语的山水诗的写作,正是要表现这一过程,在语言的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准确深刻的叙说中,完成对生活、对世界、对自身的观照与确认。对于当代汉语山水诗的创作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出发与起始之处,堪称一个阿基米德式的支点。
“2017年离开了北京,鸟回到了天空,我先后进行了十四次长途的骑行。”“摩托车诗人”刘年说,摩托车象征着狂野、激情、冒险的摩托车,暗合我对诗歌的追求。诗歌是生命的艺术,切肤的生活体验、切身的田野调查不可或缺。大自然有着书本和想象力无法抵达的神秘与神奇,闭门写作,再大的天才,都会越写越苍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喜欢的人和事上,方不辜负了这唯一的一次生命。
卢辉表示,在他的印象里,不管是古典与现代的旅游诗大多重在可读、可视、可思。因为,只有可读,才能入心,只有可视,才能入眼,只有可思,才能入脑。这“三可”的融通,读者才有“进入”其中的可能。旅游诗必须衷情于心与物产生奇异关联与连琐反应,衷情于幽微而深远的语境,形成自己心理意义上的一道若即若离的“距离”风景。好的旅游诗,为何不会沦入“应景”的窠臼,其最大的妙处,无论是它可见的空间,可听的时间,还是它可触的生命,可感的经验,都能把精神与生命的“影调”作为文字编码与灵魂密码“嵌入”诗篇中,使旅游诗总有一种如影随形的神秘感、时空感和历史感,构成了诗歌“别样”的世界。( 掌上张家界 文/记者 唐晴 宋美慧 图/记者 鄢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