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明
在这里,每到傍晚时候,地处三山沟出口的竹泉村上空,都会出现一次令人震撼的“万鸟归巢”场景。不过,这不是这个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村庄的旅游表演;这气势恢宏的一幕,它是自然的,是历史的,是源于群鸟本能地聚会和回归。
是的,每当这个时候,每当太阳由东向西,由上向下缓缓地降落时;那些成群结队,凌空盘旋的鸟儿们,她们伴随着渐渐隐没于大山深沟晚霞地颤动,从四面八方集合于村子的上空……
这些鸟儿们,早晨,她们先后从竹泉村竹林中起飞……这些各有志向的鸟儿,她们迎着阳光,飞向不同的方向。她们飞向几里、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地方觅食……黄昏时候,她们又从不同的方向,沿着惯常的跑道,追着太阳赶了回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这里工作四年。后来,虽然调离了这个地方,但是,每年说不上哪一天,我又会回来。每当来到这里,每当夜色临近;每当村庄竹林上空那些密密麻麻的鸟群,那些临空盘旋的鸟群,那些缓缓降落的鸟群,渐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她们每每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冥思……这个时候,村庄上空的那些鸟儿们,她们如同一片片巨大的黑色光幕,慢慢地,一波一波地,渐渐地把村庄覆盖。不一会,热闹了一天的村庄,在闪烁着微微灯火的黑夜里安静了下来。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联想到不远处的三山沟,联想到三山沟路边岩石上雕刻的那两只一大一小的凤凰。
凤凰曾是东夷人的图腾,又被称之为百鸟之王。位于三山沟道路北侧,鲍宅山下的凤凰石刻,是中国现存有纪年最早的凤凰刻石。我想,那里面一定是有故事的。因而,我来这个地方工作后,工作之余最先去的地方就是这里。记得,当时还有感而发,写下了几行文字:
鲍宅三月汉时光,铁石金缘锁红妆。恍惚两千载,不见君归来。 东安钦元去,凤凰依山立。龙宫空无迹,寂寞断肠处。
是的,三山沟鲍宅山下,那一大一小,站立在坚硬裸岩上的凤凰,她们在这块岩石上,一站就站了两千多年。而今,这块岩石上,仍然记忆着两千多年前,一个人深刻在历史时光中的痛楚和梦想……即使落款处的“元凤”二字,已经残破漫漶得不可辨认,但依然闪烁着源于历史的不朽光芒。
这一大一小的凤凰,是西汉东安人王钦元,于昭帝元凤年间所刻。它以线条阴刻方式,在原生粗糙的石面上施以阴线,让两只凤凰呈高冠、大尾、长腿……待看凤凰展开的双翅时,似要起飞!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在这块裸露在地表之上的岩石上,伴随着来自两千年前的铛铛锤击声,伴随着大小凤凰的依次站立……汉代石刻艺术史,从这里开始,第一次转移到对于人的内心本质的感叹上来。
建国初期,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三山沟凤凰石刻图像。建国之前,大文学家鲁迅、郭沫若,他们已经以其敏锐的目光,发现了三山沟凤凰石刻非同寻常的价值,并将刻石拓片予以珍藏。
我想,当鲁迅、郭沫若在他们的庭院或寝室,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并在明亮的阳光下,或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察看这幅罕见的凤凰刻石拓片时,他们的手是颤抖了的……是的,西汉王朝,历经秦始皇暴政和多年战乱之后,需要予民休养生息;因而,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且,西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除去少数特例,在艺术作品中,大多都是以农业经济和儒家伦理秩序为基础的审美。像“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等,这些以汉代乐府诗形式表达人情之长的诗歌多为常见。石刻画像石,则大多描写“农耕”、“狩猎”、“采桑”、“捕鱼”、“战争”等场景。可以说,三山沟凤凰石刻的出现,罕见地剥开了西汉前、中期相对稳定体制下,深藏在本体生命中的艺术梦想和对于更多个体生命的心灵关照,以及对于人的生命特殊心情的哀怜。
也正是这个时期,西汉扩大乐府组织,广泛采诗合乐,以至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及至后来的唐诗宋词,使中国诗歌一步步地走向巅峰。同时,东汉石刻艺术,也因而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两千年前的春天,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居住在东安城的王钦元,从家中出发了。他跨过沂河,向着三山沟方向走来……他带着锤子,带着凿子,沿着铺满鹅卵石的河床,艰难的向前走着……
相关资料显示: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在甲骨文中有被商代帝王捕获的记载。但自秦汉以后,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嫔们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在民间,凤凰也被女性化了。
此刻,铺满鹅卵石的河床上,王钦元正在沿着河道逆流而上。他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他为凤凰而来……此刻,大山深处,春风扑面,山花烂漫……然而,这一切,似乎都被“凤凰”二字消解了。一路上,王钦元的背包里装满了心事。正在艰难前行的王钦元,他要把他的心事,他的怀念,他的痛楚;甚或他的爱,他的梦想,刻在一处没有人烟,没人打扰,永远不会消失的地方。
人越来越少,山越来越高,沟越来越窄,水越来越急……这里已经无路可走;这里已经不见人影。这里能够听到的,只有不远处传来的狼嚎和各种声调的鸟鸣。这时,右前方不远处,一块被树林、草丛掩映的岩石,赫然出现在王钦元的视野里……
这天,王钦元的愿望实现了,他在落款处刻下了这个日子。这天——两千年前的三月七日。这天——“三月七日”,这个深深刻在石头上的日子里,王钦元在三山沟这块粗糙的花岗岩石上,用锤子,用凿子,深深刻下了一大一小两只凤凰!
面对站在岩石上的两只凤凰,我想了许多……“三月七日”,这是清明节前后的那段时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三月”,这是扫墓、立碑的时日。我突然有点怕了起来,我怕王钦元在这里刻下的是一个墓志铭;我怕那一大一小的两只凤凰,是王钦元的妻子和女儿的名字;我怕王钦元的妻子和女儿,在这之前的某一时间,在三山沟遇难……天!但愿这一切都不是!但愿这一大一小的两只凤凰是王钦元美好的梦想;但愿这一大一小的两只凤凰是王钦元的爱情和挚爱;但愿这一大一小的两只凤凰是王钦元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感;但愿这一大一小的两只凤凰是王钦元有关于“美”的感动地展示……
三山沟,这历经碰撞,历经挤压,历经撕裂的高地;三山沟,这几经隆起,几经巨浪冲击,几经大海淹没的高山深沟……它们在视觉和触觉上仿佛隐隐着远古的记忆,但我说不清它们的年纪,因为,那一切太模糊,太茫昧了,那都是一些懵懵懂懂的过去……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三月七日”,有一个名叫王钦元的石刻艺术家来到了这里。那一天,他的确来了,那一天,他用他的锤子,用他的凿子;那一天,他用他的思想,用他的艺术和情感,在三山沟的一块岩石上,刻下了有关于生命的美的印记。并且,自此以后,在三山沟的门户竹泉村,年复一年的上演着“万鸟归巢”的故事。
而今,三山沟凤凰石刻前,那条铺满鹅卵石的河流,依然在哗哗地流淌。这里已经成为交通便利,车水马龙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两千年前的那个“三月七日”,王钦元在岩石上刻下最后一个字后,顺着河流的走向,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他的身后,那两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石刻,已经不再是王钦元生活中的对象,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文化符号,并且蕴含着整个民族历史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