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曾昭灿曾有七律:“洞在桃源未许行,何期偶里即其形。”说的便是锦屏县偶里乡,而位于偶里乡中心腹地的寨欧村,依山傍水,屋舍俨然,泉泉溪水沿村而过,景色更是让人陶醉。
“藕洞”是寨欧村的古称,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开始有人居住,至今有790多年历史,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现辖寨欧、街下、罗善、罗孔4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小组、522户,1828人,全村苗族人口占98%,是黔湘桂边界著名的苗族聚居区,也是贵州省著名的千户苗寨之一。
锦屏县寨欧村全景。杨晓海 摄
冬日里的寨欧,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像蜘蛛网一样将户与户之间、村于村之间串联起来,加之路灯点缀,夜晚显得更加迷人;路过近些年修建的风雨议事长廊,寨子里的老人们在这里沐浴阳光,促膝长谈,据老人们介绍,这里如今成了乡贤寨老们共商村寨发展事宜的好地方;旁边铺满五彩斑斓谷物的文化活动广场,常能听到儿伴们追逐打闹的欢快声,加之一旁极具特色的苗家鼓楼与长廊,苗寨晒秋图美不胜收;通过广场边上的壁画,一年四季乡里在这里举办过的各种活动一目了然……
谈起偶里,说起寨欧,茶油是必不可少的话题。
据记载,早在清高宗弘历年间,偶里就开始栽种茶油林,遍坡茶油林盛产茶籽、茶油,清乾隆至光绪时期就有外商进入偶里收购茶油籽及茶油。
村民正在采摘油茶籽
每年的油茶花开,都会吸引摄影爱好者们驻足拍照,十月份油茶果收获的时期,是寨欧村大大小小的油坊最忙碌的季节,咯吱咯吱的榨油声像一首首丰收交响曲,拨开村民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特别是油茶果开榨瞬间,村子被一滴滴清香醇厚的茶油香笼罩着,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电力机械快速发展的时代,偶里乡传统的榨油工艺依然焕发出原始的生命力,并以特有的天然滋味和茶油醇香,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虽说现在寨欧村已经发展成了多元化产业的村寨,但上万亩的茶油林,早已是几代寨欧人难舍难分的增收法宝。
都说偶里米酒烈,但在我看来,这里的民族风情更浓。
一家茶油榨油坊正在使用传统工艺榨油。杨晓海 摄
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寨欧人都知道,古歌场游方对歌在当时是十分盛行的,这不仅是歌手们一展歌喉的比武场,也是年轻寨欧男女们对歌约会的胜地,直到如今都一直是寨欧人农闲时津津乐道的过往。
寨欧婚俗在当地也独具特色,迎亲队伍全部身着民族盛装,抬着花轿,挑着礼物,场面甚是壮大,迎亲人员要经过新娘家姐妹们的九道关才能把新娘接回家,而每道关都要唱歌,迎亲人员必须要唱赢了新娘家的姐妹才算过关,唱歌一问一答,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旋律非常优美,场面非常热闹。
一年一度的六月“尝新节”是寨欧村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周围各县、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民歌爱好者都会齐聚这里开展民歌大赛、赶歌场、长桌宴、风情游演、寨门迎客、开幕盛典、千人唱苗歌、同台竞歌、歌堂相会等活动,场面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制作茶饼。 杨晓海 摄
寨欧之情,浓在民族风情上,更浓在红色血液里。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进入偶里,红军队伍在这里斗地主,分田地,还帮助人民群众挑水、砍柴、扫地,同时解下自己的米袋为贫苦群众煮饭,到寨棉寨岭上的一株有三百多年,高25米左右、东西直径约1.6米的古香樟树下站岗放哨,并在树上张贴标语。第二天,红军走后,偶里人民为纪念红军便把这棵树称为“红军树”,把它视为庇护偶里平安兴旺的神树。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向全国征集名贵木材,偶里人民将“红军树”砍伐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为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和红军树,1977年6月14日,中共锦屏县委在红军树原址,用青石竖建“红军树纪念碑”,纪念碑高大雄伟,四面方形,碑面上雕刻着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丽诗篇和“红军树”的颂词,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胜地,每年来这游玩的游客都会在此留下足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编辑 何涛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