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九龙壁
文物世界2007年01期 孙巧玲 丁凤萍
龙壁在我国有很多,有独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和九龙壁,其中九龙壁是最高的规格。在我国现存享有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大同九龙壁是建筑年代最早、规模尺度最大、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海公园,一座在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晚350年至400年)。这三座九龙壁原来都不是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组建筑群(宫殿、王府或寺庙)前的照壁。
照壁,也称影壁、照墙、影墙,它是以装饰为主的特殊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做为一组建筑物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避免将整个院落的布局情况一览无余地暴露出去,同时也作为整个建筑的附属建筑,用以增强建筑的气势,发挥装饰点缀院落的作用。它建在院落门内时,除遮挡视线防止人们窥视外,并能成为人们进入院落时停歇和整理衣冠的地方。它建在院落门外时,主要作用则变为主体建筑的衬托,使其显得更加壮观、更加威严。大约在元末明初,照壁上开始大量使用琉璃,这就使照壁的艺术性大为提高,明清两代的一些大型琉璃照壁,无疑就是大型琉璃浮雕,充分地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明、清两代的照壁,在形式上则可分为一字照壁、依墙照壁和八字照壁,另外还有一种屹立在重要建筑门外的巨大浮雕照壁——龙壁,是照壁中最引人注目的琉璃工艺制品。因为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封建时代并把它作为帝王的象征,至于九龙就更为尊贵了。《易经》上说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此,后人用九五之尊来称颂帝位。
大同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 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它的建造,与明朝初年大同的政治军事情况有关。明太祖朱元璋把元朝统治者从北京赶走之后,为了巩固大明政权,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个重要地区作藩王。山西大同是明代北部的重镇,为了守护和治理这座极为重要的城市,他的第十三个儿子朱桂被封到大同当代王,坐镇大同,并为朱桂在大同市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代王府,为了增强这座王府的威严华贵气势,便在王府前修建了这座巨大的九龙壁。清顺治六年( 1649)年,大同总兵姜壤反清兵败以后,在清军疯狂的 屠城"中,曾经显赫一时、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代王府毁于兵燹,而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免于劫难,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这座九龙壁的位置和结构上可以看出,代王府坐落在正对九龙壁的东街路北,应是正对着王府的大门,由于当时这座九龙壁是依墙建成的,所以壁上的九龙琉璃浮雕是单面的。
大同九龙壁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稳重雄健的感觉。在须弥座束腰部分雕饰着象、狮、虎、天马、麒麟、狻猊、兔、狗、鹿等多种动物形象,多彩多姿,雕工精致,形态生动活泼,使须弥座完全脱离了呆板的形式而显其敦实富丽。壁顶是用仿木琉璃构件组成的庑殿式,施斗拱,斗拱也是琉璃仿木构件制品。屋顶正脊使用雕饰莲花和游龙的正脊,两侧的龙吻张口欲吞,有明显的明代风格。壁顶由琉璃筒瓦和板瓦组成,正脊两侧是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游龙等,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
九龙壁的壁身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九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与龙之间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是一件色泽斑斓的高浮雕九龙戏水的艺术品。整个壁身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分六层拼砌而成,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成为壁身的一个十分协调的组成。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为衬托,九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九条龙的躯体全为高浮雕制作,蜿然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九条巨龙飞舞翻腾于波涛和云气之间,形态各异,造形优美,显示出了高大磅礴的气势。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是左右对称排列的,中间一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雄居于照壁的中心,所以它的姿势是端坐静观式,龙头向前,两眼凝视着王府大门,龙身向上卷曲,龙尾向后摆动,端庄凝神,颇有悠然自得之态,从它那正黄的颜色和雍容的体态可能想象出它是九龙之首。中心盘龙的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两龙头向外怒视着无边的波涛,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似乎有凌云飞去的气势。再向外第二对龙,形态与中间的三条龙迥然不同,变为在云海之间飞腾,而且对称形式也有变化,西侧的飞龙好像刚刚从空中飞驰下来,龙头已扎入水中,龙尾还在空中翻动,搅起巨浪波涛。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大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东侧的飞龙却是龙尾悬空,龙头卷伏,好似刚刚离开水面,正准备向上飞腾,双目怒视前方,显出一副猛不可挡的雄浑气派。最外面的第四对龙,系黄绿相间的一对坐龙,恣态飞扬,气宇轩昂,虽然是按照对称的位置排列,但仔细辨认,又发现两龙形态并不雷同,姿态也各有异趣,这是一种在对称中求得灵活的艺术布列方法。九条龙之间,衬托着山石和水草,打破了单调的画面,增强了装饰艺术,可谓独具匠心。
壁前建有一个长 34.9米,宽4.38米,深0.8米的倒影池,由石勾栏围绕,玄武岩砌筑,寻杖、栏板朴素无华,望柱上端雕刻仙人、猕猴、寿桃、石榴等,古拙有趣。水池腰间有一石桥贯通两岸,桥宽 4.8米,方便游人过往。阵阵微风吹起,池中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真像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活灵活现,气势磅礴,意境非凡。关于这个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凭栏赏景,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忽然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九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辟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甘露,远望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建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两眼井,其中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大同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龙在水中倒影,把静态的龙变成动态的龙,可谓匠心独运。
九龙壁的建造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们留给我们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的结构看似不复杂,但壁心在垒砌时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用彩色琉璃拼砌出壁身,而这数百块琉璃砖又需组成九条巨龙,数十座山石,数十团云气和满壁的海水波涛浪花等图案,都要以砖缝的对接恰当而显其艺术效果。在龙头躯体等花纹繁杂之处,接缝尤须严密准确,没有高超娴熟的技法,是达不到这样完善的艺术效果的。大同九龙壁历经 600 多年的风雨、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蚀,壁体倾斜鼓闪,壁顶和须弥座残破缺损,1954年结合城市规划,将龙壁往南移动了 28米,按原样重新砌筑,1976年又将倒影池迁移至此,壁前有一个较宽的场地和相应的视线,使九龙壁显得更加绚丽。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文物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