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故居门口有一条河,平静而孤独,在冬日里,就显得格外的安静,但很多人慕名来此,甚至是远道,为何?寻找“赤子之心”。
傅雷之死,悲壮一绝,留在了时间里,历史被定格
留在时间里的傅雷
撰文/颜光明
冬日,去航头。很远,也很偏。我要去的地方是傅雷的故居。这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在我心里,这是一个比老舍死的更为悲壮,更为凄惨的文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被人记住,反省,不仅当下,还有后来。
傅雷是大翻译家,影响最大反而是他的家书,触碰人性,温润暖心,堪称家教典范,被人敬仰。而他的德性和学问,修养和正直,以及真诚和纯粹,尤其是不被世俗所侵蚀的风骨,抵达了中国文人至高境界。
傅雷住在上海,有过不同的住所。但他是浦东人,为数不多的浦东名人。周浦是他从小读书的地方,也是他母亲培养他的开始。这就可以追溯到傅雷家教是有传承的。而傅雷的母亲可以说是最有眼光的启蒙老师。傅氏家训写道:广德志善彰,圣贤仁义学,忠良不世昌,恭敬信乃祥。
航头,傅雷出生地。以前隶属江苏,现仍就是乡下。父亲遭人陷害入狱,出狱后抑郁病逝,时年才24岁。母亲意识到乡下不能待,就把傅雷送到周浦镇读书,苏局仙曾是他的老师,说他天资聪颖,日后必是大才。后再进市区读书,见世面,开眼界。16岁开始写作,发表文章,深受“五四”影响,参加进步活动,20岁留洋,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同时又有旧学底子,点石成金。学成回国,教书,不愿“圆通”,回到书斋,埋头学问,自喻“洞穴里的老鼠”,而学问和见解则蜚声外界,尤其在艺术领域造诣声名远播,黄宾虹,刘海粟等,都是知交,名声大噪,一代名家,跻身顶流。
傅雷有“精神洁癖”,在当代文人和学界中极为少见,不惹事,“骨头硬”。他是为数不多靠稿费为生的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看他的家书,就能看出他的学养和柔软,对待学问的态度,为人的准则,精神的世界。无不感佩。
这似乎是宿命。母亲47岁去世,而在他58岁人生最出彩的年龄却成为了“清醒者”,如洁白的墓碑,还有他贤惠,智慧而漂亮的夫人。为何?士不可辱,为了尊严。对于人性被糟蹋的年代,他失望了,甚至绝望。他在最后的家书中写道:“对于能否有一天看到他(孙子),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不抱希望……”
这是何等的悲伤!“妈妈相信有这可能,我可不信。”作为夫人的朱梅馥也紧随其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这又是何等的凄美!
我想,这世上的悲伤与凄美被傅雷夫妇真实地再现了比文学还要文学的震撼!那场景,那细节,那情感,那不舍,那无奈,又岂是笔墨所能倾诉?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傅雷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这是独白,也是高贵。这是追求,也是高度。这是纯粹,也是信仰。
傅雷故居门口有一条河,平静而孤独,在冬日里,就显得格外的安静,但很多人慕名来此,甚至是远道,为何?寻找“赤子之心”。
傅雷之死,悲壮一绝,留在了时间里,历史被定格。我想,灵魂高贵才是大写的人。
2022.1.6 于浦东王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