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长安街进新华门,绕过写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影壁,南海的碧波扑面而来,放眼北望,真叫风清气爽,只觉天宽海阔,就跨过一座门和一道红墙,似乎就隔绝了市井的喧嚣杂乱,让人的心境和胸怀澄澈宽广起来。
顺着南海西侧的青砖石路行去,直至南海北岸,便是一所大宅院,五开间的红色正门,居中悬一块黑底黄字的牌匾,上书“丰泽园”三字,系乾隆皇帝所题写。这就是中南海内的毛泽东主席故居,毛泽东同志1949年从香山进城入住中南海,曾长期居住在这里,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搬往中南海北侧的游泳池。
丰泽园的建筑古朴敦厚,走进庭院,迎面是颐年堂,即丰泽园的主体建筑。其原名为崇雅殿,乾隆皇帝曾多次在此大宴皇族宗室。至清末为慈禧皇太后祝寿时,才改名为颐年殿,民国以后再改名为颐年堂。院内东西厢房上悬着牌匾所写“云山画”、“烟雨图”,都是慈禧太后的手笔,字写得也不错。颐年堂东为菊香书屋,后为澄怀堂,是康熙初年儒臣给皇帝进讲之处。菊香书屋的小院十分清幽典雅,院内有康熙的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净香”。菊香书屋是毛泽东同志的办公住所,毛主席的书房、办公室、卧室,大都保持着当年陈设的原貌。而建国以后至“文革”前,颐年堂一直是毛主席举行小型最高层重要会议的地方,抗美援朝出兵和三线建设加快等重大决策,就在这里作出。
据《国朝宫史》所记,“西苑宫室,皆因元明旧址,惟丰泽园为康熙年间新建之所。”“园内殿宇,制度惟朴,不尚华丽。园后种桑十株”。康熙“万几余暇,则于此劝课农桑,或亲御耒耜。”雍正则“数年以来,履行亲耕之礼,皆豫演礼于此。”《燕都丛考》则记,丰泽园“南向,门五楹,门前有稻田数亩,圣祖尝亲临劝课农桑。雍正年间,每年耕藉演耕于此,乾隆年间踵行。”而《大清会典事例》则明载:“丰泽园在中海,有稻田十亩一分,内演耕地一亩三分”。于此可知,清早期最鼎盛时,康雍乾三代有为之君,重视中国上千年的农耕文化,都在西苑的丰泽园举行劝课农桑的演耕礼,以示敦本重农之意。而“一亩三分地”的规制,也载之于皇家典籍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强调农业立国,明清两代,皇帝常亲率臣工行藉田礼于北京的先农坛,那里至今展示着盛大仪典的画图和说明,对藉耕的说明为:“一亩三分地为皇帝亲耕祀的藉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王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古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作示范性耕耘,以此劝天下从农。”实际上,在先农坛举行演耕礼,繁文缛节,耗费巨大,不可能年年奉行,于是在紧靠紫禁城的西苑举办简化了的演耕仪式,成为皇帝每年亲行的常课。
皇帝在丰泽园进行演耕礼,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其中有两次最值得关注,一在清早期的康熙年间,一在清晚期的光绪年间。
据《清实录》所记:“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辛丑,皇上在丰泽园召见诸大臣,问大臣入园时曾看见所种稻田否,诸臣奏道,曾见稻苗长成,约有尺余,此时如此茂盛,北方所未有也。上曰,初种稻时,见有六月成熟者,因收藏作种,年年播种,均至六月成熟,所以四月间如此茂盛。若是寻常成熟之稻,断难如此茂盛。学生们记定此事,天地生物,并没有永远不变之理,好种变成坏种,坏种变成好种,半在地力,半在人力,若是全凭地力,虽有佳种,亦恐不能长久。丰泽园的早稻,由于人力培成。现今讲求农学,选种之法,当奉此为良法也。”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并尊重科学精神的皇帝。此时的他正在盛年,早已平定三藩之乱,正偃武修文,推动农工发展,他在农事上亲作实验,注重研修,善于观察,认真总结,讲求浅显而辨证的道理,以为传布推广,实在难能可贵了。
光绪年间的事,则据《翁文恭日记》所写:“戊子二月二十七日,上诣丰泽园演耕。巳正一刻驾至黄幄少坐,脱褂摄衽。户部郎中嵩申进犁,顺天府尹高万鹏进鞭,龢及孙贻经播种,孙贻经执筐,臣龢实播之。府丞阿桂芳执青箱,汉戈什爱班从御前侍卫扶犁,老农二人牵牛,凡四推四返,毕,至幄次进茶,还宫。”
这是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所记为光绪十四年的事。这一年的正月,光绪皇帝大婚;二月,光绪皇帝亲政;也是天子教师兼股肱之臣的翁同龢位高权重的时候。在丰泽园举行的这次演耕礼,那么郑重其事,颇反映了君臣二人很想锐意进取,急于有所展布的精神状态。可惜光绪的作为和变法,终于没能挽救清王朝的颓势和败亡。
顺着本文开头所述原路回返,还有奇事奇景可记,《三海见闻志》说:“由丰泽园至新华门,袁总统时曾置轻便铁道,一车可坐数人,用壮者数人推挽之”。想不到民国时的袁总统,与皇朝时的西太后,干得出同样用人推拉火车那种荒诞的事情。(李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
欢迎您随时向我们投稿、提供新闻线索,邮箱shibaonews@163.com
(责编: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