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情思 | 六百年的回眸 千万里的相思(四)

旅游 大槐树景区 2022-01-05 10:31

原标题:槐乡情思 | 六百年的回眸 千万里的相思(四)

岁月前行,因其苍桑而厚重。当历史的脚步迈进21世纪,古槐再一次见证了历史变迁——古槐遗址由零散的建筑陡然变成了拥有东、中、西三路建筑,建筑面积达300余亩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由“根”字影壁、献殿、祭祖堂组成的中路建筑群殿宇轩昂,楼阁插云,拱桥流水,婉转柔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座祖园倍显高大壮丽、恢宏大气。古槐碑亭旁的第三代大槐树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如今苍翠挺拔、生机勃勃。三株古槐,默默铭记了一代代建设者们的心血汗水。最重要的是,根祖园的蓬勃发展,让海内外的槐乡后裔寻根之旅有了目标。

2008年3月26日,江苏省丰县欢口镇水坑洼村张氏家族中张广纯、张宏喜等11人驱车千里,跨经苏鲁冀,带着从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1997年共七次修订的族谱,来到根祖园,请求有关部门帮助寻找其始祖张霖故居,以了却全族寻根问祖的心愿。据张广纯等人讲,其始祖张霖系山西洪洞人,家住城南十三里许,明洪武初年,张霖兄弟三人奉旨迁到江苏丰县城北四十里的河泽村,即今欢口镇西张庄……尘封了600年的家族史,经历了四个朝代的更替,尤其是清康熙年间洪洞县八级的强震,很多史料已不复存在,要想寻找到张氏祖先的确切住地谈何容易!但为了不负远方游子的思乡寻根之情,根祖园有关部门根据张氏族谱记载的时间、方位及族人踪迹,在洪洞县城正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进行扇形访查,经过艰苦曲折的寻找,终于追踪到洪洞城南的冯张村!当冯张村掌管族谱的张觉敏拿出本族族谱,与丰县张氏族谱两相对照,发现两族谱修谱次序、村庄方位、迁民时间完全吻合时,终于确认了相隔千里的两个家族同是槐乡一家人!时隔六百年,跨越千万里,丰县张氏子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脉故园!

1999年9月,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文化寻根团不远万里前来寻根,在“大槐树处”碑亭前,团长萧光麟先生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寻找了十多年的最大的根。也是我们汉民族的根”。原来,为了寻找血脉根源,他们历经十余年,先后6次寻访,足迹遍布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南、山西,沿着当年先祖迁移路线一路逆行,才找到大槐树,追寻到家脉渊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乡情、亲情、故土情,是中国人心中最浓的情。600年前迁移的先民对古槐更多的是回眸,是留恋,是相思;600年后古槐后裔们对古槐寄托的是敬仰、是寻根,是在寻找祖先足迹,血脉之源。根祖园的正殿“祭祖堂”内供奉着600年前山西移民的1230个姓氏的神位。每一位回到槐乡寻根问祖的游子,都能在这里找到祖先的踪迹。600年前这里走出的百万之众,早已繁衍生息,遍布世界。“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疆域,就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历史(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据统计,全国有近2亿人认同自已是大槐树移民后裔。这是一个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大槐树根祖情结。

大移民是一曲悲歌,无数人因此饱尝骨肉分离之苦,挥泪作别故土,走向陌生的原野,踏上不归的旅途。大移民又是一个壮举,它让华夏大地人烟繁盛,重现蓬勃生机。移民,不仅传播了北方的农耕技术和精神文化,而且与当地民族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长期交融,培育出了新的文化,孕育出了新的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葛剑雄教授在《家山何止大槐树》一文中写道:

山西处于传统的华夏(汉)与非华夏相交的区域,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以山西为归宿,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绝大多数最终融合于汉族……今天的山西人如果追根溯源,完全可能远及蒙古高原、中亚草原、咸海之滨、恒河流域……家山何止大槐树……中国历史上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又有哪里没有渗入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发达的根系?

可以说,华夏儿女对古槐的凝望和追寻,是对中华血脉根源的认同与归依。是绿叶对根的情思。

作者:王立新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