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是黔东南自治州的十大工业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黔东南已初步形成银饰、蜡染、刺绣等10多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体系,产业化成效显著。不过,黔东南独特的苗侗文化产业发展仍然缓慢、市场细化程度低,部分民间工艺品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为此,黔东南自治州积极强化创新驱动,助力传统民族文化产品焕发生机。在项目方面,2019年以来,围绕苗侗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当地先后组织实施了“黔东南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科技计划项目26项,立项资金1800余万元。通过项目实施,黔东南破解了一批民族文化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企业从过去纯手工制作向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和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相关科技项目直接带动黔东南自治州企业申报专利420件,开发新产品270个,转化技术成果39项,形成技术标准15项。科技创新,已成为黔东南民族工艺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此外,2019年以来,黔东南还立足苗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创新创业需求,先后搭建了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贵州苗侗特色文化创意科技企业孵化器、黔粹传人工作室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
记者了解到,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民族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于2017年10月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核准立项。2021年7月19日,黔东南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相关子项目的验收工作推进会,对基地三年期建设情况进行了有效评估。
2021年7月19日,黔东南州科技局组织召开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民族工艺品特色基地子项目验收工作推进会。
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还着力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其中,建设了凯里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州)属高等院校省级大学科技园全覆盖,为苗侗民族民间工艺品提供了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和创新平台。截至目前,这些黔东南创新平台孵化的企业共计39家,涌现出黔承世锦、绣之魂等为代表的优秀小微企业25家。
近年来,针对民间工艺品技术滞后、人才短缺等问题,黔东南自治州还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州内企业与北京工业大学、贵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大量科技创新合作,借助其在产学研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创意设计、新产品研发等技术链和产品链服务。最终,将黔东南传统民族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不断提高苗侗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助推黔东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在技术方面黔东南自治州已成功研发示范应用了银饰现代3D工业打印技术、银饰复杂结构一次性成型技术、银饰抗变色防护技术、蜡染防脱色质量稳定技术、刺绣防水防潮防腐后处理纳米防护技术等。在科技助力之下,黔东南民族旅游文化商品的研发水平得到了提升,市场竞争力相较此前也逐渐增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编辑 王小婷 何涛
编审 闵捷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