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文明五千年,崧泽良渚踵相连。”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继续进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当天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面对这样一个始终横亘在人类内心的哲学之问,世界遗产能够好好作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有着无上殊荣。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入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一,而位于世界遗产名录上的塔尖,意味着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处于同等位置。从“老祖宗”那里获得文化财富,那接下来对于手上的世界遗产如何做到更好传承,就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
保护和管理,一直都是我们对世界遗产“两手都要抓”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有力推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上而下,保护世界遗产既有顶层设计,又有群众基础,而在管理方面,更是具体细化——江西三清山为强化遗产地的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了“山上游、山下住”“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厦门鼓浪屿动用了数字化手段实施保护监测,订制专门的APP调控游客量的峰值、监控房屋的特征要素……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不仅被擦亮,其价值更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在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并没有把自己给“端起来”,而是一切照旧,面向公众有限开园了。在公园内,通过科技体验与场景还原等手段,游人可在此“穿越时空”获取历史知识,看到五千年前水草丰美、河网密布的王国都邑,很多游客还在现场体验了古玉的制作过程。只有通过持续开放、民众参与、公共教育等传承方式,世界遗产才会有着更大的辐射力。没有“铁将军”把门,不追“摇钱树”效应,而是谋求在保护和管理之后作答更大的课题,这种传承,是在我们世界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一之后所应该秉承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