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平市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 晋城市新闻中心供图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县里不少村子都会举办将传统阵法与民间花会结合的九曲黄河阵灯会,人们游绕其间以求一年通顺、四季平安。”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秉惠介绍,九曲黄河阵灯会是流传于黄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布阵游戏,如今已经成为山西部分地区的春节旅游必备项目。
在保德县王家墕村,待到晚8点吉时,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扶老携幼赴会来转灯,沾点喜气。人们三三两两相伴,从入口进,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九曲黄河阵灯会因为占地广、布展繁琐,过去并未年年举办。如今随着文化旅游业兴起,灯阵也逐渐发展成较为简易的循环灯阵,在让游客体验浓浓山西年味的同时,也让这项传统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全省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分布广泛、品类多样,以历史起源早、传承链条完整著称,涉及中华人文始祖文化、根祖文化、农耕文化、民族交融文化、晋商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态。
▲ 翼城花鼓在翼城县中小学传承 胡波 毕东华 摄
千百年来,山西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各具特色的山西鼓乐达18种之多,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们在对传统鼓乐艺术进行继承和弘扬的同时,大胆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创作出更多、更符合现代人艺术审美的鼓乐作品。”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负责人表示,《牛斗虎》《滚核桃》《老鼠娶亲》《秦王点兵》等绛州鼓乐作品荣获全国群星奖,艺术团多次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并深入学校、景区进行演出。眼下,年关将近,又要忙起来了。
老曲调新曲目、老传统新民俗,如今,结合当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取向,山西越来越多的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应用于当代生活场景之中。
▲ 游客观看吕梁临县碛口古镇实景旅游演艺项目《如梦碛口》 朱萌 摄
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的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将临县伞头秧歌、碛口说唱、道情戏、唢呐等地方元素和山西民歌、舞蹈融入实景旅游演艺项目《如梦碛口》,让游客在黄河畔回顾晋商的繁荣、八路军东渡黄河的雄壮、黄河儿女的奋斗生活和爱情,乃至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等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经典瞬间,重新领略黄河文化。
“古代交通不便,在黄河边跑水上运输的人翻船溺水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祈求出行平安,处于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区的河曲县逐渐形成了祭拜大禹、放河灯的习俗。”忻州市河曲县河灯制作者赵银栋表示,发展至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区的老百姓都会赶到河曲县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
河曲县依托河曲河灯会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连续20余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河灯节。夜幕降临,黄河之上,点点河灯映照河面,顺着黄河主航道向前漂移,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河灯节已成为县里的响亮品牌,是本地交流文化、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我们家制作河灯的手艺也在河灯节的发展中得以传承。”赵银栋说。
多年来,炎帝传说、尧的传说、舜的传说、大槐树祭祖习俗等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与根祖文化成为晋城市、运城市、临汾市等地举办文化旅游盛会的文化底蕴;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等过去山西因地缘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宝贵技艺,应用在了修复应县木塔、代州文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项目中,年创产值上亿元。
与黄河船筏、渡口、码头、栈道这些河运文化符号分不开的晋商故事,成了山西各大艺术院团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三雕技艺、平遥推光漆等非遗项目也被运用于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目前,山西还存在着非遗资源与周边省区存在同质性,识别度不明显,非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前不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对相关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措施,并提出将打造山西黄河流域非遗IP。
《规划》实施范围分为主体区和辐射区,涵盖山西11地市。建立山西黄河流域非遗数据库、梳理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代表性标识、对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推进黄河流域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等举措,都在规划之列。到2025年,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将初步建立。
2022年1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西:
“非遗+”助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