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神山、圣山、“天下第一名山”,它山势巍峨壮丽、拔地通天,山体壁立万仞、巉岩峥嵘,山中谷幽壑深、林茂泉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峻极于天、擎天捧日的雄姿。以封禅文化、宗教文化、山川文化等为代表的泰山文化更是渊源流传,影响了一代代王朝,也催生出了山中的各个景点,庙宇宫观、楼台亭阁等遍布每一个角落,吸引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瞻。
其中就有很多著名的凉亭为游人所青睐,如泰山西溪的西溪石亭,长寿桥两侧的云水亭、风雷亭,斗母宫的龙泉亭,经石峪的高山流水亭,中溪山上的慈恩亭,天街的白云亭,还有五贤祠旁的洗心亭,普照寺内的筛月亭,虎山公园的望岳亭,梳洗河上的梳洗亭,王母池内的悦仙亭等,有的与风景相连,有的和神仙有关…可以说每一所石亭都蕴含一段动人的故事、隐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王母池后院就有这样一个石亭,位于王母殿正后方,掩映在葱郁的翠柏之中,呈四角四柱式方亭制式。沿后院石阶下行,但见在院南侧的高台之上,矗立一座凉亭,灰瓦覆顶,飞檐翘角,四根粗大的石质立柱遍体覆盖大红油漆,与亭顶灰色的瓦片相互辉映,顿显厚重肃穆。石柱间用木板相连,下方用木栏栅填充,供游客累了休憩之用。坐于其上,可北观雕梁画栋的七真殿,东望梳洗河树茂林深,静听虎山水库大坝瀑布飞溅,惬意非常!
石亭地处王母殿和七真殿之间,古时这儿被认为是王母娘娘率领众仙讲经说法的地方,因此称为“悦仙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称西王母为众神之神、神仙的首领,因此,众仙听到西王母的讲经无不神情欢悦,领导总是对的!(西王母的神职为“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瘟疫刑杀”,暨掌管创生和不死。而西王母所居的神山昆仑山,正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将泰山艺术加工、神话再创造的结果,因此王母娘娘落户泰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急于来泰山封禅,除向天下夸示其文治武功、传递君权神授的信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求取仙方,以达到长生不老,统治万世的目的。到西汉时期,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对此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生曾8次登临泰山,其主要诉求也是想求得不死仙方。这些都可以看出西王母在民间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帝王都深信不疑,这也是泰山被称为神山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在亭内原有一块石碑,清同治年间,泰安知府何毓福曾在碑上题刻“瑶池小醉几经年,金碧楼台见不鲜。偶踏闲云来岱麓,翻疑此地会群仙。会群仙,将进酒。半缕残阳挂杨柳”的诗句,因之又名“会仙亭”。同时,该诗句也在一个侧面道尽了此处风景的秀美旖旎。立于亭内,看着周边的景物,心中瞬间有一种“风送山泉入耳请”的超然感。当然,会群仙只是传说,观景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用途,那么,石亭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其实,古时因文明相对落后,出于对神灵的崇拜,求得神灵的欢心和庇护,当时的人们为感恩神灵,往往会献上祭品,掌灯燃香祷告,以期祈福、济困、解厄,带来好运。同时还会举办很多民间活动,演戏酬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们通过虔诚的仪式,邀请众仙到戏台前看戏,所以,“悦仙亭”建筑之初就是用作演戏的地方!当然,内容必须包含八仙给王母娘娘拜寿的戏码。你猜对了吗?
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你的建议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