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呼中区境内,这里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是我国最为典型完整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之一。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独特的环境十分有利于野生动物生长繁衍。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截止2021年,已探明的野生鸟类高达194种,兽类高达36种,其中不乏原麝、黑嘴松鸡、金雕、马鹿、猞猁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根据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消息,工作人员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无人机进行资源调查时,近距离监测到3头“异兽”。
从外形上看,这三头动物体型庞大,似鹿又似骆驼,长得十分怪异,与传说中的“四不像”有些相似。
其实这三头庞然大物般的动物,学名叫“驼鹿”,在当地满语里也叫“犴达罕”或“堪达罕”,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之后甚至能重大千斤。
身材高大像骆驼,雄性长有巨角
驼鹿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体型庞大,其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驼鹿,体型大小也不一样。
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驼鹿,成年之后大多在400-600千克之间,而北美地区的驼鹿,多数体重能达到700千克,极少数个体甚至能达到1000千克。
驼鹿身材高大像骆驼,尤其是肩部特别高耸,像骆驼的驼峰,四肢也像骆驼,因此得名“驼鹿”。
根据记载,早年的西伯利亚人会将驼鹿当成“战马”用于战场上乘骑,十七世纪的瑞典,也有骑着驼鹿的士兵。
驼鹿身上的毛发基色主要为红褐色,夏季时毛色要比冬季时更深。它们的头很大,脸特别长,鼻子肥大且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长,眼睛却显得相对较小。
雄兽头上长有鹿类里面最大的角,与其他鹿类的“枝叉形”角不同,驼鹿头上的角呈扁平化如铲状,角面粗糙,整体看上去跟仙人掌很像。
无论雌雄,驼鹿喉部下面都长有一个“肉柱”,“肉柱”上面还长有下垂的毛发,称之为“颔囊”,相对于雌兽来说,雄兽的尤为发达,这项特征,也是驼鹿独有的。
体型大却相当灵活,生存本领强
直观上看,驼鹿身材高大,躯干短粗,四肢修长,整体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但实际上驼鹿是相当灵活的。
它反应迅速,跳跃能力很强,能通过弹跳的方式取食高处的树叶。除此之外,它的速度和耐力也很强,能以50公里以上的时速奔跑几个小时,即便是在厚厚的积雪上,它们也能行动自如。
驼鹿的原生环境都比较严寒,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它们发展出了许多高超的生存本领,是大自然中的生存大师。
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一般栖身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我国的分布仅限于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
雌鹿和小鹿一般营群居生活,成年之后的雄鹿则常常单独行动。它们是食草动物,通常以树叶、青草、枝芽、浮萍、水草等为食,可取食的食物种类高达70多种。
驼鹿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驼鹿,一天就能吃掉20千克的植物。它们跟牛一样,进食之后需要反刍,也会跟岩羊等动物一样,舔舐石头、岩壁等获取盐分。
泅水能力极强,号称“辟水金睛兽”
如果说洞庭湖早期的一些麋鹿,是从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远渡长江而来,令人们对它的“水性”赞叹不已,那么驼鹿与麋鹿相比,那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避水金睛兽”是《西游记》里牛魔王的坐骑,驭之可上天下海,泅水能力极强,而驼鹿就有“避水金睛兽”的称号。它们一次游泳可超过20公里不用休息,不少人宣称曾看见过它们独自就敢横渡海峡。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驼鹿凭借自己出色的游泳能力,陆地上的青草树叶吃腻了,就敢潜入五六米深的水底,去取食水草。
每年的八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份,是驼鹿的发情期。在驼鹿的世界里,一切靠实力说了算,雌兽只会跟强大的雄兽交配,所以为了获取交配权,处于发情期的雄鹿,个个“摩拳擦掌”,随时准备与同类大打出手。
驼鹿最重要的攻击武器就是它那巨大的鹿角,为了让自己战斗力更强,在发情期的雄鹿,会不断用树干打磨自己的鹿角,使之更加光滑。
一旦两只雄鹿共同争夺某一雌鹿,二者就会用鹿角相互撞击,直到一方落败。败者识趣离开,胜者赢得雌鹿的“芳心”,获得与之交配的机会。
驼鹿体型巨大,在自然界中,极少有捕食者能对它们下手,从每年的驼鹿意外死亡报告里,“路杀”成为了直接威胁它们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欧美地区,交通意外占驼鹿非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大,因此在一些驼鹿经常出没的地方,随处可见驼鹿出没的警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