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鱼咀村是一个拥有汉县建制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高祖时期。县治址就设在浛洸鱼咀圩,即今天的鱼咀村。
鱼咀村曾经是一个水路交通的枢纽,至今,鱼咀村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古碑和古街古铺。
随着陆路交通的形成,水道船运成为过去,而鱼咀村曾经的码头中枢地位也一去不返。
1982年,一场洪水冲垮了鱼咀村,昔日繁华的鱼咀村渐渐破败。2013年,又一场洪水淹没了鱼咀村,村民外出谋生路,留下老人和小孩。2016年广东省将鱼咀村评定为省级贫困村。那个时候,田地荒芜,没有自来水、没有硬化路,114户村民处于贫困线之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村里常住人口只有28户64人,整个村子陷入典型的“失志型贫困”。
自2018年3月,浛洸镇政府、碧桂园集团、鱼咀村委会,正式启动鱼咀古城文旅项目,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合作。由浛洸镇政府、碧桂园旗下的碧乡农业公司、鱼咀村委会及鱼咀街共同运营的鱼咀古城文旅项目正式启动。
正是由于鱼咀村曾经作为水路交通的中心,使得这个村子以移民为主,当地村民介绍,这个1000户左右的行政村,一共有五十多种不同姓氏。
鱼咀村航拍全貌
鱼咀村有12220亩耕地和14257亩山地,但传统观念里农民对自有土地的看重,导致基本没有人愿意把自家的空地给他人租赁、流转。可想而知,腾地建设民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经于2018年4月,来到英德的碧桂园广东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潘定国,深有感触,“以前的新农村建设,不会有鱼咀这样的咖啡吧,不会有这样的民宿,道路、水、电、网通了就可以了。”在潘定国看来,乡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利益博弈过程,也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建立信任的基础需要时间。
“鱼咀现在所展现出来的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但过程中有很多艰难和阻力。”他说,阻力不仅来自于部分村民,也来自于整个规划层面,“这就是一个碰撞的过程,在碰撞的过程中让事情慢慢地朝彼此需要的方向发展。”
老村长廖志其对此深有感触,廖志其原本是鱼咀村常年在外经商的村民之一。经过十余年奋斗,廖志其和家人在外打通了一整条冬瓜购销产业链,年收入数十万元。多年走南闯北,每看到沿海地区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总是想到鱼咀村。
听到碧桂园来到鱼咀村,廖志其敏锐地觉察到鱼咀村的转机。他果断地放下生意,回到村子里主持鱼咀村的改造,成为被碧桂园在9省14县聘请的140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之一,成为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的一员。
鱼咀村古村落文旅项目,并不仅仅是民宿,而是对于整个村子的系统改造,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项目、污水处理项目、自来水改造项目、电网改造项目、公厕建设、外立面改造工程等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项目等,使得村子与民宿形成一个整体。
随着雨污分流、自来水管改造、电网改造、道路平整等一项项工程逐步在鱼咀村铺开,廖志其带头拆掉了自家的老宅,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传承文化修旧如旧
利用鱼咀原有的商贸风貌,碧桂园以鱼咀村、河头村为重点,依托鱼咀村历史文化优势,将其打造为古贸易码头文化记忆小镇,展示“商贸码头+古商业街区+蚕文化展示+打铁文化”多重文化景观。
鱼咀村一期民宿工程已经完成,建筑总面积为984平方米,含有咖啡厅、凤鸣书吧、别墅区以及13间套房;二期民宿工程正在施工,建筑总面积924㎡,含有酒吧、3栋共12间江景房以及农家乐、茶艺展示馆。第三期民宿工程已经规划完成,将会有滨水景观,再现商贸、蚕文化、打铁文化。
鱼咀村“碧乡”民宿
碧桂园旗下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作为鱼咀村的整体设计方,对于在地文化具有一种浓厚的情怀。博意设计院团队对老房子的改造策略是不搞大拆大建,局部进行改造提升,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保留石头房印记,对屋顶黑瓦进行整修,墙角进行绿化改造,并辅以垂直绿墙。而现代民居的改造,则提取英德民俗文化符号,局部增设坡屋顶、小檐子及清灰瓦。
石头墙上“繁花”点缀
对鱼咀村民宿外墙所采用的双叶墙砌筑技术,既保证了建筑原来的立面肌理,同时解决了因卵石球面对砌体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和外墙防水问题。
鱼咀村四处可见鹅卵石,在鱼咀村,一种现代跟历史交相辉映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村子里有了图书馆
走在鱼咀村,在篮球场打球的孩子,在图书馆借书的学生,曾在这里任县令的米芾大理石雕像伫立在村头,米芾的行楷镌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白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显得雅致而飘逸。
新农村,既有整洁清新的环境,又保留了令人感怀的历史记忆。
在去往民宿的小道上,可以看到一个名为“凤鸣书吧”的图书馆,书吧有一位管理员,村民们称呼他“光叔”。光叔名叫温炳光,小时候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残疾,行走十分不便。
鱼咀村的“凤鸣书吧”
村中51岁的贫困户温炳光回忆,小时候他所在的村落有六百多人,到现在常住人口只剩下了九十多人,他自己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多年以来一直留在村中,今年以前,他靠的都是十几岁辍学后自学的剪发手艺来补贴生活。
2018年,温炳光接受了碧桂园提供的职业就业培训,进入凤鸣书吧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解决了生活开销,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到老父亲。
旅游改造项目一期的咖啡吧里,员工也都是鱼咀村村民,她们多数原来在外打工,有服务行业经验,听说村里改造,就回来参加培训就业,一方面离家近,不用在外奔波,另一方面方便照顾上学的小孩。
从外面回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整整齐齐的路灯,点亮了村子每个角落;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不再有泥沙掺杂的浑浊;改造完成的电网,不会再令人担心停电;危楼变新房,荒野变公园……
老村长廖志其说,随着村子环境的改变,回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路上,每遇到村民,我们都热情地打招呼。在随意叙聊的过程中,村民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从鱼咀古城文旅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全村112户209名建档立卡户脱贫户已全部脱贫。村集体分红收入从2018年的10万,到2019年的20万,再到2021年初至今鱼咀村总营业额已超过4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0万元。已经比2015年有了十余倍的增长。
碧桂园职业学院还为17名村民免费提供民宿餐饮技能培训,培训通过后优先聘请贫困户参与项目客服运营,优先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并让其具备自主独立运营管理项目的能力。与此同时,还结合浛洸镇乡村旅游产业优势,适时开展餐厅服务培训,为家门口就业提供一技之长。鱼咀粤菜师傅培训合格63人,贫困户18人。
目前,在鱼咀民宿上班的村民,共有26个人,碧桂园每月支付超3000元的工资,购买五险一金,该工资水平在当地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对于鱼咀村发生的变化,老村长廖志其说,以前村民看到我就掉头走的,去年过春节时,我们每年过年所有的人都要去村祠祭拜,看到我抱着孙子,就给我孙子红包。在鱼咀村默默地蜕变的过程中,以前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化解。
潘定国表示,村庄空心化已经是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的重要挑战,“我觉得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帮扶,为中国乡村留下一点东西,告诉别人其实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我们称之为我们可复制、可推广、可造血的模式。”
鱼咀村经验:治标先治本
在鱼咀村,碧桂园集团坚持“像建好房子一样做好企业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党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结对,进行“共享、共治、共建”。
为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党建工作建设,全面提升村支部引领全村、通过产业等元素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素质能力,2020年5月,鱼咀村美丽宜居新农村三期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启动。新的鱼咀村党群服务中心于2021年1月竣工并交付使用,为鱼咀村提供了一个集党建共建、党群交流、议事论事、开展活动的综合性办公场所,为鱼咀村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党建能力、增强党建水平提供了助力作用。
鱼咀村鱼咀街党支部党群活动中心
广东英德鱼咀村,作为省内扶贫的起点,是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帮扶模式推广向全省,以及在2018年拓展至全国16省57县的样板。
产业振兴、可循环经济、人才为先,是碧桂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帮扶,而不触及贫困根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碧桂园认为,“人”是关键因素,并在实践过程中,梳理出了“三个三”,即三个寻找计划(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老村长、深度贫困户),聚焦三类人群(村支书、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乡贤),在帮扶的16省57县共选聘140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实现三个一万目标(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从2012年至今,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开展村支书研学班、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培训、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和就业培训班等共1907场,培训了17.5万人。
碧乡公司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模式,依托新型的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手段,打通“最后一公里”,将优质的助农产品推向全国。截至目前,已开发超690款助农产品,农产品累计销售金额约3.4亿元,累计帮助超 11.81万名农户增加收入。
回顾过去,碧桂园在教育助学、产业帮扶、救灾赈灾等方面,业已长跑20余年,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为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超过90亿元,并主动参与全国16省57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助力各地超49万人实现脱贫。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来自全国1981位扶贫贡献者站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奖台上。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和每个获奖人的胸前都戴上了大红花。杨国强说:“感谢国家给予碧桂园机会,让我们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我和我的企业会继续参与乡村振兴,尽我们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千百年来,“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要义,作为一种良善的、积极的力量,公益推动着社会的良性变革和创新,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基础,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序曲,在这其中,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之一。
经观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