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是辽宁省地级市,总面积4743平方千米,辽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中部,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辽宁省辽阳市从古至今是人才辈出,今天就来带大家了解其中较为知名的几位,也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金毓黻
(1887年7月19日
-1962年8月3日
),原名毓玺,一名玉甫,字谨庵(又字静庵),别号千华山民,室号静晤,辽宁辽阳灯塔市后八家子村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金毓黻1907年毕业于辽阳启化学堂,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13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语言学家黄侃,将黄侃视为自己的治学榜样。1916年夏毕业后返回东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沈阳第一师范、沈阳女子师范学校等学校教员,后任职于辽宁、黑龙江两省政府部门,从政期间曾组织“东北学社”,创办《东北丛镌》,1930年组织人员开始编辑《东北丛书》(即后来的《辽海丛书》),不断进行渤海史、东北史研究。“九一八事变”后,金毓黻被日军软禁,后被释放并被狱外监视,在此期间,金毓黻拒绝就任伪职,并专心于《渤海国志长编》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后经蔡元培介绍,任中央大学史学教授,1943年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1947年任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馆筹委会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中科院历史所第三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金毓黻年轻时时代积弊,清廷衰亡,土地沦丧,使得金毓黻更加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
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国东北史、东北民族史、东北古文献学、东北考古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有《渤海国志长编》《中国史学史》《东北通史》《宋辽金史》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编有《辽海丛书》《奉天通志》《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等。
金毓黻专治宋、辽、金朝历史,他的《中国史学史》受到梁启超的启发:“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其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
公孙度
(?-204年),字升济,
幽州
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
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割据辽东的军阀
公孙度少年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建宁二年(169年)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
初平元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开辟疆土,收服扶余国,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领土扩展后分割辽东,置太守,渡海收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为建义侯。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为汉朝两位祖先立庙宇,郊祀天地,亲自藉田,也征用民力耕种,开辟田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所用的东西差不多跟皇帝一样。
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建安九年(204年)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李弼
(494年~557年),字景和,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人
北朝官员、将领,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李弼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体力过人,当时正处于北魏王朝衰亡祸乱的时期,
永安元年(528年),参与镇压关陇起义,颇有功勋,授征虏将军。联合贺拔岳讨败万俟丑奴,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永熙三年(534年),投靠大行台宇文泰,出任秦州刺史,跟随宇文泰击败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联合贺拔胜攻克河东,平定汾绛二州,大统十四年(548年),平定稽胡反叛,累迁太保,
进位为柱国大将军
,北周建立后,
进封为
太师、赵国公。周明帝元年(557年)
李弼
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周明帝当天为李弼举哀,到下葬时亲临吊丧,又发动士卒为李弼挖掘坟墓,配给天子使用的大辂、龙旗,派军队在墓地列阵,谥号为武,后又追封魏国公,
配享太祖宇文泰庙庭。
李弼每次率兵征讨,早上接受命令,傍晚就出发,不过问家事,也从来没有在家中住宿。他的忧国忘身都类似如此,而且李弼生性沉毅雄健,有很深的见识,所以能够将功名保持到最后。
李密
(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
起义军领袖、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
李密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魏武公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
为人好学,
尤喜兵法,
曾将《汉书》挂在牛角上,骑着牛读书,人称“牛角挂书”;越国公杨素见其勤奋,与之交谈,大为欣赏,回府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提及此事,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相交。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趁炀帝东征高句丽起兵
反隋
,李密前往投奔,成为杨玄感的心腹谋士,颇受器重,后
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在民间。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通过王伯当的介绍投奔瓦岗军继续起义,
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
随后又在荥阳大海寺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使得瓦岗军首领翟让非常器重李密,凡事皆言听计从;
次年
设计袭破了兴洛仓,
散粮济贫
,以“就仓吃米”号召群众,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聚
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
随着瓦岗军的壮大,李密的威信越来越高,翟让自觉才能不如李密,推举李密为魏公,
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
改元永平,
称魏公,
瓦岗军的祖君彦起草《为李密檄洛州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天下震动,
因
李密
设计杀翟让,使得部众离心。
唐武德元年(618年)
王世充
乘势袭击瓦岗军,大败瓦岗军数员骁将,
瓦岗军的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被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瓦岗军遭到重创,李密与王伯当等将领率余众二万西走长安,归降唐主李渊,李渊大喜,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同年年底,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昔日的部众,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将其召回,李密大为恐惧,因怀疑李渊即将加害自己决定叛乱,欲前往襄城郡(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于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南邢公岘,公元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杀死,
时年37岁。
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今河南浚县)招抚其余部,徐世绩献黎阳归降,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渊的允许,以公爵之礼葬之,随后徐世绩将李密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坟高七仞,并让魏徵捉刀写墓志铭。宋徽宗政和年间疏导河道,李密之坟被盗掘,墓葬金玉器物被盗,只剩头骨,后被改葬。
由于民众尊敬李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李密与其友杨玄感被民众视为地狱中辅佐目连尊者的判官,民众尊敬李密,并传李密死后成为目连尊者从神,人称“李判官”。
宁完我
(1593年—1665年),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
清朝初期大臣
后金天命年间,投靠努尔哈赤,隶汉军正红旗,久预机务,精通文史,遇事敢言,屡上建议,定官制、辨服色,论伐明策略,论考试取官,多被采纳,清兵入关后,任修纂《明史》总裁,《
太宗实录
》总裁及三届会试总裁,曾翻译《三国志》、《洪武宝训》为满文,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靳辅
(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盛京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
清朝政治人物、水利工程专家
靳辅在顺治六年(1649年)出仕,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参与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从安徽巡抚升迁为河道总督,靳辅在这一年是45岁,从这时开始,直到60岁身故时,靳辅这一段的人生岁月致力于治河,靳辅对治河本无研究,任总督时,浙江钱塘人陈潢是他的僚属,所以凡治河之事,都向陈潢请教,同陈调查黄河、淮河形势,连上八疏,以为“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靳辅治水大致遵奉明代潘季驯“束水冲沙”之法,
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治河十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与陈潢的协助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靳辅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小于成龙)不合,小于成龙主张开挖下游河道、疏通海口,两人曾多次激辩,小于成龙攻击靳辅党附纳兰明珠;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御史郭琇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职,陈潢病死狱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复职,随即病逝,皇帝亲赐祭葬,谥文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允江南士民所请,在黄河岸边为其建祠,雍正五年(1727年)入祀贤良祠。
靳辅生前著有《治河方略》八卷、《治河奏绩书》四卷、《靳文襄奏疏》八卷,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靳辅为官清廉,除应得的俸禄外,治河公款分文不取,工程中的大小开支更是详细记载,也时常亲临施工现场监督指挥,得到治河民工和两岸百姓的一致称赞
曹雪芹
(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
,名
霑
,字
梦阮
,号
雪芹
,又号芹溪、芹圃,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祖籍辽宁辽阳
(祖籍存在争议 )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受政治斗争牵连,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京师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来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贫病无医而逝。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王尔烈
(1728年-1801年),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奉天府辽阳人
王尔烈为官宦世家,自幼喜好读书,曾在千山龙泉寺就读,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为官多年,历任陕西司郎中,刑部主事,甘州知府,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等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奉旨赴千叟宴,以大理寺少卿荣归故里。
王尔烈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书法承袭王羲之神韵,名噪乾隆嘉庆年间,被誉为”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其“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李兆麟
(1910年11月2日—1946年3月9日)
,原名李超兰,辽宁省辽阳市人
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李兆麟于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受东北民众救国会和时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胡乔木的派遣,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丨以上内容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