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很早之前就计划好了,这周末,米粒正好也考完试了,我们一起去天津看太姥姥,顺便玩一玩。
结果,你们都知道的,天津有疫情了。
米粒直拍大腿,一直唉声叹气,叨叨着:就差这一周,要是早点考试就好了。
疫情这两年给这孩子憋坏了,每次出行都期待满满,哪怕就是去隔壁天津,甚至我们就京郊泡个温泉,住个小院,在疫情之下都很奢侈。
(▲米粒爸的姥姥特别潮,95岁了,穿着美美的碎花裙,戴着珍珠项链,还是那么精致!)
这两年,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我说:你可真是咱们家的大功臣,要不是等你考试,我们可能元旦就去天津了,那现在咱们仨应该大眼瞪小眼在家隔离观察呢。
我说这话可一点不夸张,毕竟我和米粒爸的一个好朋友一个月以前去的天津,核酸也做过了,前两天依然被电话告知:核酸+居家隔离
疫情到现在,整整两年了,疫情下的生活,大家好像渐渐适应了,但又没有完全适应。
同事家女儿有一天在地铁上问:妈妈,如果没有疫情,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戴口罩了?
是啊,谁能想到,这一代孩子童年的记忆会是戴口罩+扫码呢。
另一个同事家的男宝,自己用乐高拼了个手机,出门就揣兜里,进商场、超市、公园、上兴趣班,大人出示健康码,他也像模像样地假装扫一下,然后“出示”给工作人员,还主动伸手“求测温”,如果门口有免洗消毒液就挤一点在手上搓一搓,一整套流程相当顺畅
还有那些需要集中隔离的孩子们,穿着防护服,背着小书包,张嘴配合做核酸,懂事得让人心疼。
实不相瞒,最近我囤了些口粮
一共花了300来块钱,买了些管饱、顶饿的面、午餐肉、鱼罐头这些,放到了储物间,刚刚我看了下保质期,有的居然能一直放到2027年
其实西安疫情之前,我是打死都不会囤这些的,米粒姥姥每次要跟风“囤货”,我就赶紧让她打住:不至于,不至于!
但现在,我觉得,至于
其实被封控、买菜难……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可能一辈子也遇不上一回,但万一遇上了,对于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来说,那就是活生生的断粮啊。
咱们这一辈人没挨过饿,其实没有这种“吃不上饭”的危机感。
像米粒爸天津的一个亲戚,家里老人特别喜欢囤货,子女不让囤,说没必要,占地方,买多了吃不完还不新鲜了。
但是老人没听,经常偷偷囤,结果这次疫情,他们小区突然被封了,买菜受到了一些限制,老人囤的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我一个东北的同事也说,疫情之后,她们家始终保持着5棵大白菜的量,吃完1棵,再补1棵,因为别的青菜不太容易储藏,大白菜相对来说可以放得稍微久一点。
前些天西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咱们社群里,一个西安的妈妈讲,他们小区不少年轻人平时都是叫外卖或者直接在外面吃,家里没有锅碗瓢盆,连一副碗筷都没有
有一个小伙子,邻居救济了两包方便面给他,还不够,还得送个大碗,送双筷子
后来小区能买菜了,邻居们自发把家里多出来的炒勺、汤锅借给那些平日里不开火做饭的年轻人,没想到,好多人根本不会做饭
看来米粒学做菜也要提上日程了
当年米粒爸16岁就出国了,我19岁出国,独自在外求学,虽然苦了点,但也练就了一身生存本领,像米粒爸,修水管、装家具这些都能自己搞定,做饭就更不在话下了《队友,除了用来吐槽,还可以用来……》
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西安人民给天津人民和河南人民的友情建议”,米粒妈觉得还是很实在的。
比如小孩的奶粉、尿不湿,这种消耗品,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还是有必要多囤一些,尤其一些特殊奶粉,真赶上疫情到家门口的时候,起码心里不慌。
还有日常药品也是,家里老人有慢性病或者有哮喘、心脏病之类的,一定要多储备一些药在家里,吃一些,再补一些,不能有侥幸心理觉得随时随地都能去买药。
如果一旦小区被封控了,一定要第一时间跟社区了解清楚紧急就医的流程,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注意,老人急性病发作,孩子出现磕碰外伤等等,这些都是时间不等人的。
我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前阵子发朋友圈“求连花清瘟”,我还一头雾水,另一个我们共同的好友,现在定居澳大利亚,她留言说,在澳洲,“连花清瘟”属于违禁药,所以都私下交易,不少代购把“连花清瘟”炒到了天价。
好吧,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今年冬天,米粒妈周围,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也好多生病的。
其实这两年,全球各地都在频繁地消杀,有的医生说,整个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我们和病毒都在不断成长。
现在北京买药是受限制的,尤其有这种发烧、咳嗽症状的,基本买不到什么对症的药,需要去医院。
但如果有发烧症状,要去发热门诊,进去之后要先做核酸,在里面等6小时左右,核酸结果出来了再看诊、检查、开药等等。
同事最近上火嗓子疼,网上翻来覆去找不到太合适的药,最后就猛喝水,足足灌了4天热水
不过,大家如果真有发烧等等症状,千万别因为怕麻烦不去医院,该去还是得去
疫情之前,我们过年都是全家一起出国旅行,现在别说出国了,在国内也是小心谨慎,尤其家有小学生,一切要以学校的要求为第一要务。
周围不少同事,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在北京过年了。
有个同事,孩子已经4岁了,还没回过老家,没见过爷爷奶奶呢。
我和米粒爸以前都很喜欢做旅行计划,计划的过程也是一种憧憬、一种享受,但现在,我们不做任何出行计划。
哪怕周末去京郊自驾,我们也都是当周才决定,出发之前再告诉米粒。
订酒店也一概是可以退订的。
去年暑假,同事陈陈本来打算让家里老人带娃回东北老家住上一个月,她和老公可以周末二人行,去青岛吃海鲜喝啤酒。
票都买好了,住宿也定好了,结果出发前三天夜里,幼儿园老师在群里接龙让大家填资料,有没有去过XX小区的,刷了几个小时的群和微博,还跟物业和小区的房产中介打探了消息,第二天一早,确认了,隔壁的隔壁小区有两例确诊。
陈陈说,脑袋嗡嗡的。毕竟在一条街道上。
陈陈给老家社区打电话,问了一下,老人还能不能回去,社区的工作人员很震惊:哈?你们是一个街道啊!一个街道要集中隔离14天再居家隔离7天。你们还是。。。
没等对方说完,陈陈说,算了,不回去了。
隔着电话都能听到对方松了一口气
确实没法回去,本来就计划回去28天,这下21天都献给了隔离,回去还有什么意义?
陈陈把所有人的票都退了,自己跟老公去青岛的住宿也退了,她老公还有点惋惜,说要不再等等,等最后一天再退?
陈陈一边用手机退订,一边悠悠地说:我可不想社死
暑假的时候我们带着米粒去三亚,真的是说走就走。
疫情之下只能如此,不能计划,有变数的时候,也绝不能心存侥幸。
周围的同事今年依然守着北京过年,我劝他们过了年,疫情平稳的时候,赶紧回去看看。
哪怕只是一个周末,休个年假,只要当时没有疫情,随时买票随时就走。
别想着五一怎样怎样,十一怎样怎样,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大家都懂的,这些计划没有意义。
2019年年底的时候,我和米粒爸还计划好了2020年去一次欧洲,去一次非洲,再去一次美国呢。
我们当年在非洲旅行时住的帐篷酒店,清晨窗外大概有几百种鸟叫
这两年,孩子们习惯了上网课,成年人习惯了带电脑回家,再固执的老人也都习惯了戴口罩……
我们不知道疫情还要持续多久,不知道最后我们是会战胜疫情,还是以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与它共存。
但过去的时间,永远退不回来了。
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衰老,珍惜现在,活在当下,这是我们人类最后的倔强。
想见的人,买张票就去见,不要说来日方长,来日,可能你提供48小时核酸证明都未必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