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蒙古,对多数人来讲,自然就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骑着马奔驰的蒙古汉子,还有迷人的蒙古包的“蓝天之国”。
其实真正的蒙古的许多地方几乎都没有可供游客歇脚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什么高速公路,几乎是原生状态! 但这却对寻求冒险和渴望短时间与现代生活隔离的游客们再合适不过。
到蒙古去发现,去探索河谷,去横穿戈壁,去几乎无人去过的湖泊。尤其,进入后现代生活的人们更向往这些大自然的东西,越是未经开垦的,越具有不可遏制的令人神往的魅力。
然而,这可能只是对游客而言,现在蒙古吸引外国商家们的是他的大矿山,他取之不尽的煤炭,他具有巨大潜力的地下资源以及不断被外国财团开发下刺激起来的经济有了起色。而这些正是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巨人之间的蒙古这个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标志。
但令人叹惋的是,在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三十年之后的蒙古,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太多的亮点,贫困人口和沙漠化反而在不断加剧。
全盘西化 看上去很美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受其影响颇深的卫星国——蒙古也掀起了所谓的“民主化浪潮”,全盘西化(亲美),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模式,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
1992 蒙古宣布修改宪法,放弃社会主义,蒙古人民革命党也结束了社会主义时期一党独大的一方,由占据统治地位的政党转变为蒙古众多政党的中一员。
蒙古加速私有化的市场改革政策,使得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施政纲领和不同的指导思想。在相关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优先发展目标。
各党派的竞选施政纲领,最终都与蒙古国民的幸福生活愿望背道而驰,最终也造成蒙古国的经济全面滑坡。
比如在蒙古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上,资源及其利润的分配就是选举期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争执的焦点在于如何利用该国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说,该国储量丰富的金矿,铀矿,煤炭以及铜矿等资源开发之后的利润应当如何予以分配。
蒙古人革党和人民党等传统政治力量坚持认为,在重要矿藏合作的开发中,国家应该拥有至少%的51股权。此外他们还主张用出口矿产资源的收入建立国家基金,并制定出台受外国投资者欢迎的矿产资源法。
而反对党蒙古民主党则主张私营公司也可以控股,他们指责执政党在变卖国家的财富。反对派民主党此前一直认为,他们提出的方案比执政党更符合民意。
蒙古民众对政治家们的失望和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他们指责一些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对许多人来说,贫富悬殊太多了,他们的生活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糕。
选民对经济状况的不满也导致了近些年来蒙古发生了数次规模不小的动乱。蒙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得越发严重的问题,通过群众集会的方式集中爆发出来。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和其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证明,蒙古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嬗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给蒙古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担。经济政策调整失误,不同的政策措施无法有效运转等负面影响,导致蒙古国面临经济增长缓慢,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等诸多严重后果。
政治口号美好 现实结果糟糕
这个位于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约有200万合格选民,政治不稳定一直是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面临的长期问题。
各党派费尽心思向蒙古人民游说那些民心所向的施政政策,满足选民的需求成为各党派之间为了选民的投票而进行斗争的直接原因。而这些承诺可能是为了一时的竞选而临时的政策措施,并没有连续性。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导致了政策措施在实施起来的时候很难实现应有的效果,使蒙古国一直被笼罩在贫困的雾霾中。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调查,蒙古的贫困率为 28%。
蒙古历届执政者刚一上台向选民承诺其首要工作都是发展经济,减少债务,尽快摆脱贫困。但最终蒙古民众面临的结果都是不断减少的财政支出和社会福利,而这些都与参选获胜的执政党在最初竞选时的承诺背道而驰。
最终受苦的还是蒙古的百姓。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蒙古政治家们没有给国家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且双方之间的轮替执政也毫无规律可言。由于总统职位通常由反对党控制,权力划分造成了政治僵局。蒙古国的混合政治制度赋予其民选议会任命政府和决定政策的权力,但总统有权否决立法,并有权任命和解雇法官。
一些人认为,这种僵局阻碍了蒙古国的发展。
经济发展难有建树
蒙古国是世界上除格陵兰岛之外,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而与此同时,这片成吉思汗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地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不过,尽管蒙古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大多数蒙古人的生活仍很贫困。
蒙古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在蒙古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地位。蒙古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深入探索。随着蒙古国国内环境的渐趋稳定,在周边国家影响力不断增强,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2002年前后,蒙古国的经济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过,由于蒙古经济基础较差,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比较集中在乌兰巴托。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尤其是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资源的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大问题。
蒙古国近年的经济发展结构,一方面是大力依赖羊绒的生产,另一方面在金属煤矿油矿等矿业开发上也有相当大的着墨,然而这两种产业都对环境有一定的损害。
并且,1990年代以降蒙古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在所有权上大力推进了私有化,不过一般民众并未得到太多的利益,而且外债问题严重、货币图格里克对美元汇率不断贬值,十年内由1美元兑1,200图格里克下降至1美元兑2,800,幅度极其剧烈。
目前蒙古产业仍集中在初级的牧业与矿业上,对科技业的投入还未能产生极大的成果、经营中俄过境运输的“草原之路”还需要先完成大规模基础建设。
就此来看,当前普通百姓要增加收入,不是去挖矿,就只能增加放牧,而蒙古经济结构的困境就陷入环境与发展的恶性循环中。
另外,蒙古国的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投资的移动时刻牵动着蒙古国的命脉。
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
数百年来,蒙古人们和他们饲养的牲畜一直生活在大草原上。尽管大草原可能看起来非常辽阔,一望无际,但是目前有6千余万头牲畜依靠大草原的牧草存活。饲养牲畜是蒙古人们最重要的生计方式,也是35%蒙古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
蒙古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已造成荒漠化和污染。温度波动范围从冬季的零下 30 摄氏度到夏季的 30 摄氏度。
蒙古自1940年至今,平均气温上升了2.2摄氏度,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蒙古的夏天异常炎热和干燥,冬季又异常寒冷,蒙古牧民在这种恶劣天气中久经考验。
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种“极度严寒”的天气,即炎热、干燥的夏季之后进入极度寒冷的冬天,这种现象日趋严重和频繁。
在“极度严寒”期,大雪覆盖下的土地被牢牢冻结,牲畜无法吃到任何牧草。而夏季时,牧草生长情况不佳,牲畜又没能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大量牲畜因为饥饿或寒冷而死亡。
在天然食物变得稀缺时,牧民就需要购买额外的饲料来喂养牲畜。如果买不起额外的饲料,一个牧季过后,牧民就会陷入经济困境。
当牧民的生计因为“极度严寒”天气的累加影响和偿还迫于生计而借入的高息贷款而遭到破坏后,很多人被迫搬迁到他们唯一的城市——首都乌兰巴托。
他们已经穷困潦倒,住在郊区的蒙古包里,缺乏工作基础设施,无法摆脱贫困循环。传统上深受游牧文化影响,习惯过游牧生活的蒙古人,人口挤迫状况日趋恶化。
背离社会主义的蒙古,迎来了沙漠化,也迎来了贫穷
在蒙古国实施社会转型以来的过去近 30年的时间,国内政党斗争,明争暗斗、暗箱操作等事件也此起彼伏。
蒙古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包括结构性失业和社会贫困等问题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也导致了今天的蒙古国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仍然不能让大量的蒙古人民摆脱贫穷的命运。
此外,蒙古国政局历来缺少稳定因素,而这对国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面。不但对外贸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破坏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推进。
对蒙古政府来说,运作的空间并不宽广。一方面是跨国集团要求政府必须对他们的投资做出长期的保障;另一方面老百姓要求解决住房、儿童受教育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像蒙古国这样一个拥有资源条件却没有很好的经济发展能力的国家,其经济生活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其社会环境和不稳定政局的影响。每次的党派之争也都是一个经济发展机会的被牺牲掉。
错失的经济发展时机很难再现,破坏掉的国民经济也很难再恢复,这一次次的政党轮替和政治斗争换来了蒙古国经济落后,问题重重的面貌。由此,贫困问题成为蒙古国的必然命运,消贫、脱贫作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始终摆在历届蒙古政府的执政者面前。
背离社会主义的蒙古,路在何方,前途仍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