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上海,我想去游览奉贤的念头,是由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奉贤旅游手册》勾起的。
这本小册子介绍说,在奉贤南桥镇的古华公园内,有一处历史古迹,名叫“三女岗”,源于春秋时期的故事。
话说吴国的国王夫差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出嫁了,唯有三女儿紫玉还养在深宫中。
后来,紫玉与来宫中弹琴的男青年韩重相爱,可夫差却替女儿做主,非要把她嫁给一个贵族公子不可。紫玉积郁成疾,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吴王将埋葬紫玉的那个地方取名“三女岗”。
哦,难道奉贤真的有两三千年前的古迹?
诚然,从文字记载上看,上海的确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就说两千三百多年吧,这地方属于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界,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春申君黄歇是谁呀?他与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这四个人哪,都喜欢礼贤下士、大结宾客,以养“士”著称。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niè)珠履”。你看,他家养了三千门客,而且上等门客穿的都是缀有珍珠的鞋子。
之后,有人就用“珠饰之履”比喻有谋略的门客。譬如,唐朝宰相、诗人武元衡有诗曰“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则写过“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前几年有个热播的电视剧《芈(mǐ)月传》,那个芈月青梅竹马的恋人就是春申君黄歇。
正因为上海曾经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所以如今贯穿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上海的别称是“申”。
此外,上海还有春申桥、春申村,以前莘庄镇有一座春申庙,庙内供奉的就是春申君黄歇。
到了一千六七百年前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
再以后,大概是因为“扈”字不仅难认且笔画多,有人就将其改为“沪”,成了上海的简称。
那“上海”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代民间把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的上游称为“上海浦”,下游称为“下海浦”。随着年代的推移,留下了“上海”这个地名。
还有一说,宋朝时这里已成为一个新兴贸易港口,有十八大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其中一处叫上海浦;而在今黄浦江西岸还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有学者称,唐代中叶在今松江区始置华亭县,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1292年,元朝设置上海县,县治就在如今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
我前些日子写过《黄道婆:小人物的风采》,黄道婆就是那个时候去海南学到了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又毫无保留地广泛传授,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
上海现存13座饱经风霜、历史悠久的古塔,其中青龙塔是唐代遗存,其余多为宋代所建。
明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清代,上海设立了海关,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既然上海的历史如此厚重,为何许多人都说“一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呢?
尽管这句话有不同的版本,譬如还有“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一千年中国看西安,三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中国看河南”之说,但“百年看上海”却是公认的。
这是因为,近百年来上海的变化太大了,简直是天翻地覆,变成了国家的经济中心、国际化的大都会。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工业实力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摩天大楼、最大的交通枢纽、最大的深水港、最长里程的城市地铁、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规模最长最宽的跨海大桥……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不过,来上海旅游,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文景观。
我顶着炎炎烈日,兴致勃勃地去了南桥镇。果然,在古华公园内,我打听到了“三女岗”的所在地。
可是,进了三女祠却让我产生了疑惑。这里展出的三组雕塑,向游人讲述的是另外一个传说。
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越王勾践兵败,被抓到吴国当了三年囚徒,给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受尽屈辱。
在此期间,勾践听从范蠡的计策,卧薪尝胆,甚至低贱地品尝夫差的粪便,获得了吴王的信任,被赦免归国。
自此,勾践立志奋发图强,在文仲、范蠡的辅佐下,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富国强兵之道,对外采取兴越灭吴九术之策。
其中,最主要的策略,一是贿赂吴国奸臣,同时暗中铸造兵器、囤粮练兵;二是给吴王夫差送金钱、美女,
忠臣范蠡为了瓦解吴国的战斗力,将自己心爱的、有着闭月羞花之美的西施献给了夫差。
吴王夫差中了美人计,不听从忠臣伍子胥的劝谏,终日在金碧辉煌的馆娃宫寻欢作乐,把国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二十年后,国力大弱,还赶上闹饥荒,百姓怨声载道。
越王勾践觉得雪耻的时机已经成熟,集结越国训练有素的精兵,长驱直入逼近吴国首都姑苏。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吴王夫差携带家眷连夜出逃。当他们逃到今南桥镇一带时,三个公主已经筋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
追兵将至,夫差恐怕三个女儿落入越王之手受辱,百般无奈,下狠心将三个公主活埋于此。于是,后人把这里叫作“三女岗”,还建了一座“三女祠”。
无论这故事是真是假,却引起了一些文人墨客前来浏览凭吊。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写过一首《三女冈》:
自古世上雄,慷慨擅功名。
当时岂有力,能使死者生。
三女共一丘,此憾亦难平。
音容若有作,天乃倾人城。
宋代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梅尧臣也有一首《三女冈》:
吴王葬三女,因留此冈名。
已化被粲质,合有兰蕙生。
婵娟夜月照,晻蔼朝雾平。
古魂如未泯,不远阖庐城。
“岗”与“冈”在古代是通用的。
那本《奉贤旅游手册》显然是“穿帮”了。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在《搜神记·紫玉》讲述,吴王夫差小女紫玉,年十八,爱上了青年韩重,两人私订终身。
韩重自知学问不够,便决定远赴齐、鲁游学,临行时,托父母代向吴王提亲。
三年后,韩重学成归来。父母告诉他,吴王听说此事后大怒,坚决不同意这桩婚事。紫玉郁结于心而死,葬于苏州古城西门——阊门外。
韩重前往吊唁,紫玉芳魂从墓中飘出与他相见,完成合卺(hé jǐn,即交杯酒,代指成婚)之礼,紫玉赠明珠为信物。
韩重持明珠面见吴王。夫差怒斥道:“爱女已亡,怎能成婚?一定是盗墓取得!”于是下令逮捕韩重。
逃脱后的韩重直奔墓地,向紫玉诉说经过。紫玉亲自返家,禀报始末。
吴王见到紫玉,惊问:“人死怎会复生?”
夫人听见女儿回来,急忙上前拥抱。紫玉立刻化为一缕青烟逝去。
有人认为,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某些故事情节,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本手册上还介绍了“二严寺”。我向古华公园一位工作人员询问寺院的位置,她很热情地回答说,没听说过“二严寺”,我们这里有个“张洪庙”在本地是很出名的,你若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于是乎,我一路上不断地打听“张洪庙”在哪里,到了跟前却颇感吃惊:这不是二严寺吗?一位卖香火的说:“这就是‘张洪庙’!”
我又有些疑惑了,哪儿也找不到有关“张洪庙”的说明,始终弄不明白“张洪庙”是怎么变成二严寺的。
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我听说的“张洪庙”其实是张翁庙,始建于明代。还有个张翁庙村呢。至于为什么叫张翁庙,却无从考察。
而始建于元代的二严寺,因市政建设迁居于此,一寺一庙合二为一,故二严寺也叫张翁庙。
“二严”为佛教语,即“二庄严”:智慧庄严、福德庄严。
据介绍,二严寺内原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两米,全部由百年樟木雕刻而成,栩栩如生,可惜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被付之一炬。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