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芒棒的路弯道极多,清晨,路两旁古木参天,随时有光影从枝叶的缝隙间抖落,路变得一片白光,增加了行车难度。过城子门,经过一片浓雾弥漫的田坝,便一直沿山路往上,坡陡,开得极为小心,总算到了坡顶,透过车窗,视野极为开阔,心舒缓。脑中随即燃起这样的问号,“腾冲南部第一侨村”的芒棒张家村究竟长什么样?值得我们迢迢地来。
牌坊之上镌刻着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赞誉张家村的话语——“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及其1939年亲笔为张家村题的词——“文华村”。
进村路口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当地人称之为砚塘。在油绿水草的映衬下水非常清冽。砚塘边有洗衣亭。与和顺一样,这亭子是走夷方的男人们为家中的女人修建的。
在洗衣亭洗衣、洗菜都不会被日晒雨淋。现在是冬季,洗衣亭旁边的石板上晒了不少大棵的绿青菜。待水分稍干,就可以同苤菜根、胡萝卜、辣椒面、盐巴、酒一起腌制腊腌菜。百年前,不知那些走夷方的汉子会不会在马驮子里也放上一罐?这可是家中贤惠的女人们亲手做的开胃菜。
张家村的祖先尚教之风浓厚,明末清初就在砚塘边建有魁阁,供奉“魁星”。魁阁前有池塘,后有瀑布,左有“状元桥”,右有图书馆还有私塾。村子里不论男女,到了读书的年龄都可以去读私塾。直到现在,很多老人都可以写一手好字,有些还能画出心仪的画作。耕田放牛时,他们总会带一本书。休息时往田埂上一坐,翻开书就能进入忘我的境界。
赶到村里的华侨文苑时,操场上已有村民坐好耐心等待节目上演。古色古香的楼宇门柱上一幅“亦戎亦商经世文章,唯读唯耕传家根本”的对联,是张家村崇文尚教,耕读经商的真实写照。
都说张家村人是有创业精神的,他们眼光独到,能想别人未想之事,总走在别人前面。而他们创业成功后又乐于回报家乡。村里的人畜饮水工程、魁阁、状元桥的修复,都由本村华侨捐款完成。
细看这个村庄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处雕花精美的门头、檐口、窗户,每一条有记忆的老巷。这个高黎贡山西麓、龙川江畔的小村子,很早就有了按照风水来布局和建盖房屋的习惯,村民们在背山、面水的地方聚居,很有特色。村中那三条可容马帮通过的主道很宽。行于路上,仿佛能听到马铃声响起,还能看到数匹马驮着东西并排而过,也不觉拥挤。
马帮走夷方带回的财富美化了家园。他们守着家园将耕读传家之风一代代传下来,而在外的华侨又时刻牵挂着家乡。彼此想念,彼此感恩,便是张家村人温文有礼的模样。于是就有了泰国的华侨邀请全村人分批去旅游的美事,至目前已有不少村民出去开了眼界,见了亲人。要不是疫情影响,大概所有村民都早已去了泰国,看了那边娇憨的小象。
张家村不大,绕着路走完全村,没用多少时间。但这里有四大马帮的故事,有华侨的故事,还有腾冲历代一些名人的故事。你可以去腾冲光复后的县长刘福铭故居和几位马锅头的故居看看。都是前院为“小四合院”,后院为“四合五天井”。这种“六和同春”式样的民居,蕴含深藏不露的建筑艺术。你还可以与老少交谈,他们和待乡邻,宽厚谦恭的儒雅随和,让人如沐春风 。
张家村需用心去品,你才知其中真味。
来源:腾冲文艺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