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有过发达国家游历经历的人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发达国家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到处是高楼大厦。
除了几个核心国际城市布满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以外,其它城市主要以两到三层的小洋楼为主,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独立楼房。
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反观后来居上的中国,倒是处处是动辄上千万人的超级大都市,这些都市里盖满了高高的楼房。
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蔓延,超级大都市,核心城市圈的提法层出不穷。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除了与中国冠绝全球的人口数量外,也与国家发展战略有关。
近年来,更是直接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方针。面对如此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陈平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如果一味追求超级大城市化,不仅让中国的农民无处可去,也将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那么,陈平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担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陈平教授的观点。
"工业党"所推崇的大城市圈
城市是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市化的基础是工业化,许多人聚集在城市中,以工业生产为主业,为了满足这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更多的人入住城市,共同构成了城市这一有机整体。
城市的好处非常多,它能实现人口的大量密集,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城市化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城市的无序扩大,大城市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但陈平教授口中的"工业党"认为:当前,世界的超级强国美国对我国实施前后围堵,尤其是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实施打压。
其目的就是要将中国控制在"半工半农"社会,从而削弱中国的国家实力,削弱中国对美国产生的竞争,中国没有了竞争力,就减少了对美国的国家威胁。
中国全社会都在讨论如何抗衡美国的打压,实现中国的全方位崛起,中国"工业党"提出的办法就是要扩大中国城市规模,组建超级大都市群,提升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在如此思想下,京津翼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构想被提出。
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通过建设超级大都市来实现人才的大量聚集,全面推进工业化,不同城市群之间形成差异性优势,从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应对美国的打压。
陈平的观点
"工业党"的观点产生的原因,外因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内因是中国面临继续扩大发展成果的需要,为此,他们提出了双循环理论,通过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循环,实现中国的发展。
陈平对于"工业党"的出发点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中国"工业党"都是出于爱国的目的,主动建言献策,精神可嘉,而不是去做投降派,向美国妥协,这是正确的。
陈平认为"工业党"的建议也是在汲取了美国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经济脱实向虚后迎来恶果后提出的实业兴国的战略,方向是对的。
但他对"工业党"的方法并不认同,他认为,一味追求超级大都市,不仅无益于解决当前中国面对的问题,也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工业党"认为,凭借中国的强政府优势,不断推进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减少中国对于美国高新科技依赖的同时,又能建立起一套避免与美国直接竞争循环体系,维持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经济循环圈。
说白了,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美国主导的中心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中心,而国内循环的关键,就是要在中国国内建立几个超级城市圈,大力推动工业化,形成差异化竞争,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避免被西方国家扼住脖子。
支撑陈平观点的基础是美国不可能保持对中国的长期打压。陈平认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注定不会成功。
因为这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因为脱离了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之路也将无以为继,美国的许多州也会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注定不可能持续太久。
陈平并不认为通过组建超级城市圈可以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他认为,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足够大,人口足够多,政府足够强。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还要保证4000亩的耕地红线。如果将一半的人口吸收进大城市,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据陈平推算,制造业所能吸收的人口数量,顶多也就两亿人,而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十分有限。
即使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了对高科技的掌握,也仅仅能吸收两千万人,而且这也并不能解决多数人的高收入问题。
这意味着,工业化并不能完全吸收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只能通过提供服务业来实现生存目的。
结合美国的现状,陈平认为,美国的服务业在新冠疫情中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这一点,如果发生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后果更加严重,许多人面对的不单单是失业,而是失去生计!
陈平认为,要实现中国的小康社会,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就是要让农民留在农村,因为农村是农民的根。
在农村,农民不仅拥有自己的房子,也有自己的土地,这些都是农民的财富,农民同样可以在此发家致富。
如果将农民全部赶进城市,不仅会让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土地,也会对城市人口造成大量的竞争,原因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城市主体群体的制造业工人其实数量非常少。
更多的人只能提供服务业,农民进城,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将流入服务领域,对这些服务业的从业群体带来巨大竞争,引发城市的失业潮。
而这种失业潮,远比内战结束后和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的失业潮还要猛烈,将严重摧毁中国社会。
将大量农民驱赶进城,除了要面临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超级大城市引发的环境危机也不得不防。
以美国超级城市洛杉矶为例,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巨大,目前的洛杉矶,不得不面对着资源紧张,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城市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对自然的破坏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保证洛杉矶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将楼房的高度控制在三层以下,但还是引发了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问题,如果中国发展出像洛杉矶那样的大都市,后果也更加严重。
陈平认为,由于中国国内人口众多和人均土地面积少的缘故,组建超级大都市都不得不以建设大量高楼大厦为基础。
许多人聚集在高楼内,一旦出现状况,比如战争、地震等,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发生像断水断电这样的小事故,也将严重影响生活于高层人口的生活质量。
把农民留在农村,最大的益处就是让他们有依靠,即使城市里难以生存,回到农村,有房子住,靠着种几亩地,最起码能保证基本的生存。
如果中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大城市里,人们将寸步难行,因为没有人会买你的房子,你也失去了收入来源。
陈平认为,"工业党"之所以会提出这些完全不合理的想法,是因为忘记了历史,忘记了中国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把未来想得过于美好,这种脱离了现实的理想,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大城市化后,农民的出路
对于"工业党"和陈平教授之间的分歧,由于涉及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恐怕一般人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我们依旧可以立足现实,认清发展超级城市带来的系列后果,最大的后果就是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如果让农民全部进城,这意味着中国将丧失大量的农村人口,到那时,就算耕地还在,但没有了耕种之人的土地没有任何意义。
发展工业化,固然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但前提是有饭吃,如果没有人种土地,我们就将面临饥荒,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进口粮食。
其它国家可以像打压高科技那样来打压中国,这会造成比高科技打压还要严重的后果。
中国这几年的发展经历早已经证明,发展高科技的前提固然是工业的规模化,但规模化并不意味着能产生高科技。
中国想要提升科技实力,唯有静下心来,加强基础教育,避免让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提高基础科学的研究能力,重视人才,鼓励大众创新,才是发展高科技的唯一办法。
但无论如何,保留农村,对于中国有百利无一害,农民进可以进城务工,退可以回乡种田,即是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缓解就业矛盾的良方。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