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农业、真不易,除了打工还种地。挣俩钱、够吃喝,一年到头撑不起。到九月、娃上学,没钱交费求亲戚。要是生病干着急······”这首民谣曾经在同乐村传唱。
兴文县五星镇同乐村,作为传统的农业大村,农耕收入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靠天吃饭、旱涝不保的传统农业只能实现温饱。十年光景里,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同乐村大踏步发展,一步步前进,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收入排名跃升全镇第一,成为远近知名的“样板村”。
▲同乐村风貌
喜人的数据、鼓起的腰包、乡亲的笑颜,日子越过越红火,摇身一变的秘诀在哪里?如何实现产业强村?
确权改革 破解“土地荒了如何兴”难题
曾经的同乐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半数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每亩土地利润仅几百元。
转机发生在2014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同乐村开始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确权登记工作面宽量大,面积核实认定、地块边界分区等面临诸多矛盾,确权后还涉及资料收集、造册登记、系统录入和数据矫正等繁琐工作,这对村干部而言是一场体力和智力的较量。
夜以继日地辛苦了好几个月,同乐村党委书记廖玉环颇有感触:“只有股权明确了,村民的资产和权益才能得到保障,村里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谋发展。”
按照“村集体+农户”模式,同乐村120户535名村民以土地入股村资公司,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示范带动 破解“农户散了如何聚”难题
确权不是终点。确权后的权证只停留在纸面上,盘活经济属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给老百姓带去实打实的效益才是根本。
“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2018年,在政策支持下,同乐村迎来竹产业发展的春天。
过去村里有几户人家种竹子,但零零散散,不成规模,带来的收益也不多。
廖玉环带领村干部通过深入调研,反复磋商,探索出同乐村“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竹产业发展格局,他们认为要想发动群众发展竹产业,必须选好竹产业带头人。
罗钢是同乐村11组组长,也是村里最早栽竹造林的农户,有着丰富的种竹经验与销售经验。廖玉环将建设竹产业示范基地的想法告诉了罗钢,他们当即达成共识,由罗钢带头建基地,为村民提供竹苗和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广泛加入。
逐渐地,土地流转从十亩、几十亩到上百亩,竹苗栽种从十根、百根到千根,产业路、水池水窖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同乐村乘势而上,由村集体出资入股示范基地,带领农户集中连片发展竹产业,进一步升级壮大示范竹基地,通过贴息补助、产业盈利,村集体总收入大幅跃升,竹产业基地每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引进人才 破解“收入多了如何管”难题
村资企业改革后,村民得到了实惠,但是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财务规范管理、集体利益与村民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都成了同乐村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一方面,同乐村村级经营管理体系与当下发展势态不相适应,乡镇农经干部身兼多职、代理会计配备不足,不能有效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村资公司董事长都由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兼任,不一定具有市场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专业人才哪里找?专业技能如何提?同乐村开始大胆探索,以股份合作方式引入职业经理人,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通过人才链接村资公司与市场,最大程度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价值。
同时,同乐村举办实用干部人才提升培训班,打造种养殖现场培训点4个,邀请管理、养殖、种植、电商等技术专家,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带头人包括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等人才的培养。
通过与种养殖大户签订农特产品合作销售协议,设立农村电商平台,打通物流定向通道,畅通销路。经过不断追赶跨越,这个曾经偏居一隅的“薄弱村”,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老百姓的小康路越走越坚实。
内容来源丨学习强国、兴文县委组织部、五星镇
编辑丨杨弋戈
责任编辑丨向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