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北京地铁四惠东站指示牌悄然更换。贴纸揭开,露出的一行字令通州姑娘栗佳激动万分——“开往北京环球度假区”。
“全北京正在向东看!”栗佳在朋友圈写道,“家乡发展令人自豪。”
除了北京环球度假区的“明星效应”,承载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历史使命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加振奋人心。
穿梭在高端楼宇间,年轻白领手持咖啡步履匆匆……这一幕不再是金融街、国贸CBD特有的风景,也是通州运河商务区日常的景象。这里成为展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结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金字招牌”。
三峡集团在京15家二三级企业总部、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华夏银行理财有限公司、北京国际财富管理研究院、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易宝支付……伴随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截至2021年6月底,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13813家,其中外资企业88家、总部企业32家、高新企业96家、金融企业226家。2019年、2020年,运河商务区实现税收30亿元、40亿元。今年1月至7月税收超过29亿元,同比增长10%。
运河商务区未来发展可期。运河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林正航说,伴随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税收百亿不是梦,大家已经坚定信心,要把这里打造成中国的“金丝雀码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七年间,首都核心区的人才流、资金流、产业流持续向城市副中心汇集,这里当仁不让成为展示首都新发展理念成果的窗口、一片备受期待的“热土”。
今年1月至7月,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3%,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规模。今年1月至7月,建安投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徐徐拉开——五道口金融学院、人民大学东校区、人大附中、北京小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导入;北京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医疗机构通州院区陆续开诊;东郊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而这些只是“阶段性”的成果。
今年二季度,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开工16个项目,总投资约222亿元,每个项目都承载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精准落子。
眼下,一个如火如荼建设的大项目牵动着京津冀三地人民的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交通综合枢纽。这是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后,北京着力打造的服务全国的交通新门户。
这个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综合枢纽,地上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规模达到128万平方米,高效集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线路、运河码头和公交线路。2024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后,1小时内可直达雄安新区和滨海新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15分钟到达首都机场,6号线等3条地铁线路联通北京城区与副中心。
“我们把交通和市政配套设施留在地下,把地上空间打造成一处城市综合空间留给市民。”京投枢纽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张登科说,这一“站城融合”的开发建设理念,正引领我国新一代交通枢纽建设方向。
北京城市副中心并非简单的空地建新城,而是同时在老城基础上强化空间织补,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建设和谐宜居之城。
2018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老城体检”,如同人要做体检预防疾病一样,经过对老城区从人居、设施、交通三个层面“把脉问诊”,聚焦百姓痛点加以整治。
曾经的“老破小”通州区中仓小区1号楼启动提升改造,不仅“吃上螃蟹”,还成了“网红景点”。政府给居民提供“改造菜单”,老楼抗震加固、节能改造、楼梯粉刷等都是必改项,居民还“自选动作”加装电梯。
“小区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春夏可观花、秋天可赏叶。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没了,大家打心眼里高兴。”居民张德永说。
站在新光大中心楼顶远眺,不远处便是“五河交汇”处。通惠河与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共同汇聚成一片750亩的宽阔水面,流淌着通州因水而兴的运河文化。
今年6月底,北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登上游船,北京城市副中心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景色令人沉醉。驻足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恢宏大气,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造型初展,城市新风貌尽收眼底。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已经进入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最后冲刺阶段。”通州区文旅局副局长盖畅说,“我们希望将它打造为与北京环球度假区相媲美的中国文化世界品牌,感受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
厂通路按照年底开工目标倒排工期,平谷线北京段、河北段已开工建设;召开第三届北京和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39个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项目签约;通州区13所学校与三河市结成联盟校……从交通一体化到产业联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立足北京、辐射津冀,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生机勃发之势建设“千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