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大脑’,乡镇有‘微脑’。”最近,这句话成了彭州市丹景山镇村民的“口头禅”。什么是“微脑”?轻点鼠标,一张立体式的三维地图立刻呈现在屏幕上,辖区内各景区景点的位置分布,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信息数据,以及监控、网格员实时定位坐标等,都标注在三维地图上,所有数据信息实时更新交互。
这是彭州市丹景山镇和成都市大数据集团下属控股公司——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探索的一条基层智慧治理新路子——通过一体化治理中心项目的建设,打通市到镇到村(社区)三级网络数据资源壁垒,让治理要素发挥出最大化效益。记者昨日获悉,该项目已建成落地。
基层干部的
“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什么叫“微脑”?项目运营方、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把成都网络理政中心比喻为“城市大脑”,这就相当于乡镇街道级的“小脑”。通过深化融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视频监控,融合“蓉易办、天府市民云”等政务服务数据,融入到丹景山镇乡镇治理,发挥治理要素最大化效益。“有了它,基层干部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治理的触角延伸到辖区角角落落,敏锐度和反应速度得以提升。
“人脸识别发现在文翁丹景学校周边精神障碍患者宋某出没,请关口社区网格员陈猛与综合巡逻人员前去查看。”近日,正在不远处巡逻的网格员陈猛接到消息后,立刻前往学校核实情况。陈猛报告属实后,丹景山镇一体化治理中心工作人员立即与派出所进行指挥联动,派出所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了现场的事件处置。
“以前,虽然街道也有网格员和网格长,但往往都是单兵作战,一旦哪里发生了突发事件,常常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现在,有了‘微脑’后,对于区域内、附近网格员的情况便一清二楚。”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条条数据积累下来,拥有了上千万条信息的智慧管理平台,慢慢变成一个“微脑”,开始生出一根根“神经”来。“再比如,该平台还能让我们在地灾隐患点位监测预警、紧急转移群众的工作中更高效。”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例道,此前,丹景山镇丹景村2组丹景山收费站南侧崩塌隐患点监测人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山体有落石掉落,监测责任人向镇指挥中心进行报告该点位发生崩塌风险较高,镇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开展工作调度及应急疏散,并安排相关办所赶赴现场协助群众转移。
打通数字共治的
“最后一公里”
线上平台在为智慧治理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的同时,“微脑”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线下。上周四,在石洞埝社区住了3年多的李女士出门上班,她发现小区旁有黑臭水体情况,就随手拍了一张照片,传到“花开丹景”微信公众号上。人还没到办公室,李女士就接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她反映的问题已经请网格员全面排查周边地区是否存在该类同样问题,同时生态环境办立刻组织专业机构赶赴现场取样进行黑臭水体检测,并对污染源进行排查。
“这个平台还是很好用的,在之前,我也不知道这种事情要具体找谁去反映,可能也就不会去管这个事情了。”李女士说,有了这个平台,大家更愿意参与到治理社区这个事情上来。
“我们在‘花开丹景’微信公众号增加了诉求上报的功能,在线上收集民情、民意。”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为了照顾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该项目还在10个村(社区)设立堂屋,在堂屋通过线下收集、与一体化中心视频连线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
数字经济赋能释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成为构建成都幸福宜居的新密码。该负责人说,成都有“城市大脑”,乡镇有“城市微脑”。未来,才能让“大数据”和“小数据”无障碍互通,才能让“城市大脑”真正走进乡镇社区,走到神经末梢。本报记者 程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