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应公祠位于连平县上坪镇惠西村新屋下,和连平境内大多数客家围屋一样,以前我们全村的房子都是围着厅厦(祠堂)而建,可见它在老祖宗心中的位置。最近十几年来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多数家庭都在附近盖了新房或外迁大城市,老屋已经很少人居住。朝应公祠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照牛排的老屋挨着祠堂,只要打开一扇门就看见中厅了,但祠堂里连一块碑记都没有,大门口也没有牌匾,这么大一座厅厦却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本文试图从祖牌和族谱的记载,来探讨祖祠的始建年代。
朝应公祠
朝应公祠,进大门后是个宽敞的院落,往里还有两个天井
2)2016年春节,我到祠堂烧香时拍了几张祖牌的照片,也是从那时起知道这个祠堂是纪念六世祖朝应公的。老的祖牌,听说文G时被村里几个年少的‘积极分子’给掀下来破坏了,现存的神位是八九十年代重修祠堂时新立的。
朝应公祠神位及“奖进淳风”匾
陈留谢氏堂上历代始迁高曾祖六世祖显考朝应公、显妣冯氏列列尊神位
3)据1638年崇祯版三修《上平谢氏重修族谱》第254页记载,生公长子朝应(1503-1582年),字国用,号逸川,生弘治癸亥四月十一,卒万历壬午十一月十二,葬象牛寨南向。配冯翰女(1501-1584年),生辛酉七月二十一,卒万历甲申十一月,葬合。子五:明一、明二、明三、明四、明五。女四:长适周,次适叶,三适赖,四适钟。遗蒸尝五斗,土名红泥岗。
崇祯版三修谱记载的朝应公
1753年乾隆版《连平州上坪谢氏四修族谱》第549页,在记载朝应公的长子明一(龙峰)公时,加了一段话“遗蒸尝田种叁斗,土名新屋厦背䕶、坡潭唇及桥子下,永为春祭”。蒸尝的本意是春、秋二祭,后泛指祭祀、族人聚餐,也就是用每年收到的田租来充当祭祀先祖的费用。这可能是对我们村名“新屋下”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明268年前我们村就已经存在了。照牛排考古 www.ZhaoNiuPai.com/KaoGu
乾隆版四修谱记载新屋厦
4)祠堂都是后世子孙为纪念自己的先祖而建,要搞清楚朝应公祠的修建年代,还得从朝应公的后裔中寻找线索。在《连平上坪谢氏四世祖【俊玮公】派之贤达人物》一文中,我曾提到过十二世祖华瞻公(世系:朝应-明一-一珩-大纪-世禧-荣诏,字昆才,生于康熙庚午[1690年]),族谱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记载“众推家长,纠集四房倡修祖堂,勤劳不倦”。
乾隆版四修谱记载的华瞻公
据云茂叔说:“家长(家政)是指某一分支(但人员较多)系的族事主要负责人,有时是某个分支或几支之中片区域(或某个屋)的理事人,比房长要小,排列一般左右族长、族正、各房房长、家长、户主。但家长是有一定文化、有能力又肯牺牲个人利益加上热心众事的人,年龄一般不会太老(二十出头都可),不看以往,主要肯干,看实干否!”这里提到“四房”,可能是六世祖朝应公的四个儿子(明一至明五共四房,因明二房无后),也可能是10世祖世禧公的四个儿子,照牛排倾向于指代朝应公系。若华瞻公在25岁到50岁之间当“家长”,则朝应公祠大致倡修于清朝康熙后期至乾隆早期(1715-1740年间),距今三百年左右,说不定还是和龙子下“两修祠宇”的荣冕公一起修的。
朝应公祠,小时候过年就在这捡纸炮
朝应公祠,中厅,四水归堂
5)根据有限的资料,目前只能简单地作出上述推理和猜测,不一定准确。改天有机会看一下悬挂在朝应公祠祖牌上方的“奖进淳风”匾,再结合各个未删减田租、祠宇记载的老族谱,或许能找到其它有用的线索。
本文出自【照牛排考古】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www.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