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辽市环境保护局)
阿尔巴斯山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北部,峭壁陡立,海拔1700多米,一条峡谷蜿蜒着伸向远方。跟随着“岩羊爸爸”走在由山洪冲刷下来的石头铺满的河道里,突然,有人喊着岩羊!岩羊!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在高高的山尖上,有一个和山一样颜色的东西在动,眼神差的赶紧摆弄相机,希望透过镜头更清楚的看到岩羊。“岩羊爸爸”说,“你们今天运气好,平时在炎热的中午是看不到它们的踪迹的。”
《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采访现场采访“岩羊爸爸”阿日并 兰云枫摄
“岩羊爸爸”阿日并拍摄岩羊 阿日并供图
8月29日,记者跟随内蒙古生态环境厅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采访团走近给岩羊送水11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岩羊爸爸”的阿日并老人,听他诉说他与岩羊的故事。说起岩羊,阿日并滔滔不绝。2010年,当时,爱好摄影的他在阿尔巴斯山的深谷中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岩羊踪迹,便开始追踪拍摄。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阿日并发现,由于缺水,母羊在哺乳期奶水很少,小羊羔总是吃不饱,于是便萌生了给岩羊送水的想法。
“岩羊爸爸”阿日并拍摄到的岩羊 阿日并供图
“岩羊爸爸”阿日并年轻时为岩羊送水 阿日并供图
走在阿尔巴斯山间,两侧岩壁陡峭,十分险峻,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阴天时,两边的岩壁黑的瘆人,晴天时,烈日炎炎,无处避阴,沟壑中没有路,全部是石子,汽车行驶在上面,一蹦一蹦的。就这样的环境下,69岁的阿日并十几里山路每隔两天将两个重达20斤的塑料水桶送达山顶,这水一送就是11年。最开始,阿日并是先将水桶送到山顶,然后用绳子吊着水桶降至百米深的谷底,自己再系上安全绳摸索着爬下去,将水桶倒进天然形成的石槽中,每次下去都险象环生。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光滑危险,每次辛辛苦苦运来的水都会洒出去很多。2012年,阿日并自掏腰包购买了100多米长的胶皮水管,从山顶一直通到盛水的石槽,自那以后,只需要在山顶将水倒入水管就行。时间久了,岩羊和他熟络起来。“岩羊胆小,那个时候上次山能遇那么三五个,后来数量就多了,以前拍它们只能远远地躲在山洞里,现在它们根本不怕我。而且,逐渐的关心岩羊的人也了,后来,经常会有人主动帮忙,一起给岩羊送水,这也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吧。”在他的照料下,岩羊的数量逐渐增加,从最初的四五只发展到了如今的七八十只。如今,当地相关部门斥资百万余元,在阿尔巴斯山下打了一眼约600米深的机井,同时新建了几个蓄水池,供岩羊饮水。
“岩羊爸爸”阿日并向记者展示新建机井供水的动物饮水设备 兰云枫摄
顺着峡谷,69岁的阿日并边向记者介绍着,边看着脚下,寻找岩羊的足迹和粪便,不时又抬抬头望望山顶,寻找峭壁中岩羊的身影,眼里透着慈祥的目光,像在望着自己的孩子。从拍摄岩羊到守护岩羊,追寻着岩羊的足迹,阿日并亲历了当地生态恢复后珍稀物种岩羊的回归繁衍,从岩羊躲着他到不再惧怕,阿日并在当地人眼里也从一名“送水工”荣升为“岩羊爸爸”。不畏艰辛,不懈付出,阿日并阐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追求。
“岩羊爸爸”阿日并拍摄到的岩羊 阿日并供图
“岩羊爸爸”阿日并向记者介绍岩羊生活区域 兰云枫摄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鄂托克旗分局副局长冯海英介绍,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加大,野兔、野鸡、狐狸及许多珍稀动物已经在这片和谐的土地上安家落户,成为这里的主人。
文:杨爱群
来源:内蒙古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