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学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讲的是白居易邀友人共游庐山时的所看所想。当时白居易任职江州司马。白居易原在京都官至左拾遗,因其直谏不讳,冒犯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充分流露出白居易的失落和郁闷。
这次庐山一游,白居易估计仍是消遣居多,排解胸中不得意。开始心情平缓,隐隐有不得意之感,在一处小小寺院中,一行人突然看到了早已在平原不见踪迹的桃花,那种惊喜和慰藉之感跃然纸上,原来春天并未跑远,只是藏到了山顶。
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看到会不会有疑问,为何人间的桃花都已经开过很久了,而山寺却还有桃花刚刚开放?
具备较多科学知识的现代人是不难理解的,但对孩子,尤其是古时候的孩子,能提出这个疑问就很不简单。
宋代的沈括小时候上学听老师教授这首诗,就有了这个疑问。他问老师,人间的花都已经凋谢了,那为何山寺桃花才开放呢?
问题是好问题,不过老师很尴尬,那时候的人们科学知识欠缺,于是搪塞过去继续教书。
沈括并未放弃,他年纪虽小,追求真相却非常认真,用现在的观点看,沈括拥有难得的科学精神,质疑而后寻找方法做研究,证实还是证伪都离不开实地调查,于是沈括决定带着小朋友们亲自到山里去看看。
爬到附近高山之上,沈括感到了寒冷,经过思索,他认为越往高处温度就越低,温度低花可能开的就晚。
我们现在知道,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能够亲自到山上去走走,必定能有所体会。正是沈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沈括解开了自己的一个疑问。
沈括长大后秉持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科学家,他在60岁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被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一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