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有意思,理想之国常常存在想象中,你要问哪里有美好的世界,往往不在熟悉的中土,而在海外。
最典型的是众多先古神话都有远在蓬莱的神山,那蓬莱在哪,多半无法明确,就是远在海外。《山海经·海内北经》就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在道家和道教的传说中,蓬莱山成为海上仙山。
另一方面,我们现实世界又有诸多不如意,文学作品里常有批判现实的伟大作品,比如《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将不满转化为美好想象,写入令人向往的理想之国,比如李汝珍的《镜花缘》。
在《镜花缘》中,作者把抱负和理想都寄托在了海外遇到的一些圣地上。
做个君子是我们历代读书人的终生追求,那君子国自然是秩序井然的桃花源。《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就已有君子国的记载:“君子国在其北。……其人好让不争。”
《镜花缘》的第十一回就构造了这个独特的国度,在李汝珍的笔下,“君子国”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有文明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制度和开明的学者式的官吏。
我们来看看来自中土的唐敖三人在君子国街上看到的三笔买卖,深刻领悟下啥是君子行为。
第一笔买卖,卖方开了价,买方并不还价,还执意往上加价。因为买方认为卖方的东西太好而价钱太低,若不自动加价,则自己将会占了人家便宜。
为此,两人僵持不下,经由路过的老者来解围,最后依卖方的货价,但买方只取八折货物而去。
第二笔买卖,卖方请买方自己酌量付钱。买方付了钱,卖方嫌付的多,请买方减价;买方减了价,却认为只能买更差些的货来体现公平。
第三笔买卖,一名农夫付钱购物离去后,卖方发现农夫付的钱是上等银色,因此,卖方认为农夫应少付点钱。可农夫则要卖方将多余的留待下次买货时再扣除。然而,卖方因去年也有人如此,至今仍无从归还,而不愿留待下次。
农夫只好又多拿了点货,可卖方仍觉得银多货少,只好将多余秤出,分给乞丐。
估计大家看着这些场景,都有点晕,细看的话,特征是一样的,都是不愿占便宜,互相谦让!这就是《镜花缘》里对君子行为的理解。
政治上自然也是这个观点,谦让是美德,都愿意贤者上,庸者下,执政者也生活简朴、与世无争、谦恭有礼。甚至君子国的国王也明令禁止国人进献珠宝,谁敢做就判刑。
不得不说,李汝珍对理想国度的想象还是挺可爱的,当然也比较肤浅,比这个乌托邦更理想些的理想之国国外一些人甚至拿出真金白银试验过,然而,都违背自然规律而无法长久。清末黑暗的政治,腐朽的机构,羸弱的国力,碌碌的众生,这一切让李汝珍幻想出一个心中的君子国,也颇让人理解。
公平的说,光靠谦让和无私是无法让国家更为富强、社会更为进步的,不过这的确是公民美德,也的确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培养的社会公共价值观的一部分,今天来看《镜花缘》,也并非只图一乐,我们和100多年前的作者应该怀有共同的向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