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可以沉重吗?可以。如果,去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见到一位叫莲花的94岁母亲。
这份沉重与百感交集,跟水有关——跟母亲水窖有关。
8月初,我平生第一次去草原。准确地说,是去锡林郭勒大草原、去镶黄旗,寻访那些因为母亲水窖而受益的牧区母亲和家庭。
此前,关于草原,都是别人说——课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些,都是我心驰神往的,而我更想知道的,是镶黄旗的水。
镶黄旗的水,我事先做过功课的,但走进去,所见所闻,才觉得事先的功课太过苍白。
地表水为零
雨季牛羊粪被涌到井口
黄水苦水都得吃
这件事,先从贾广宙说起。
53岁的贾广宙是镶黄旗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站站长,简称贾站长。贾站长是汉族人,膀大腰圆,眉宇之间举手投足跟蒙古族人毫无二致。我问过贾站长:包括你在内,草原上好多汉人为什么都长得像蒙古族人?他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跟缺水总吃牛羊肉很少吃蔬菜有一定的关系吗?我追问了一句。贾站长沉吟了一会,很谨慎地说:我也这么想过,不过,没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
缺水、继而缺蔬菜,这是草原上比较扎心的两件事。
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贾站长说:整个镶黄旗地表水为零——没有河流、湖泊、水塘,甚至小小的溪流。
一个例外,镶黄旗有一个淖(nào)尔,蒙古语淖尔意为“湖泊”。但镶黄旗的这个淖尔,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储水大容器,跟湖泊相去甚远。究竟能不能储存水、储存多少水,得看老天的脸色。譬如说,遇到雨水丰沛的年份,那个叫淖尔的地方就能存储一定量的雨水。前些年当地牧民将淖尔承包了下来,用存储的雨水养鱼。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事情,据说,整个淖尔里现在一天仅仅能捕捞十几条鱼。物以稀为贵,不到一斤重的一条鱼上桌,在镶黄旗能卖100多元。
对于养鱼和放牧,雨水充沛是一个天大的好事,但是对于牧民饮水,整个夏季都是苦。
在蒙语中,嘎查是行政村的意思,浩特是自然村的意思。镶黄旗巴音塔拉镇汗乌拉嘎查的汗乌拉浩特有13户人家,近百年来,13户牧民家庭几代人,都在距离浩特西北方向大约500米的草坡上的水井打水,然后挑水回家。
早期的井口是裸露的,夏季雨量充沛的时候,草坡上的牛羊粪以及其他杂物就会顺着雨水涌到井口。牧民虽有所防范提前在家存水,毕竟容器有限。
有限的存水一旦用完了,会怎么样呢?
在牧民那松巴雅尔家里,49岁的汗乌拉浩特支书布仁琪琪格说,下雨发水就把羊粪都涌到井里去了,只能等,等雨停了沉淀两三天再打水,但水的味道很苦、颜色是黄的。那也得吃水,没有别的办法。
终于在去年春天,包括布仁琪琪格在内的13户牧民家庭吃苦水的历史结束了。
那个春天,母亲水窖项目落地汗乌拉浩特;那个春天,是醉人的。
拧开水龙头,来自地下120米深的甘泉几乎是喷涌着出来,布仁琪琪格兴奋地喊着父母:快看啊,自来水进家了!当晚,布仁琪琪格抑制不住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草原人的酒量是不含糊的,布仁琪琪格已经记不清究竟喝了多少酒,才能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
对于布仁琪琪格来说,120米深的地下甘泉直接进家,不单单让自己的生命在48年之后有了新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让80岁老父亲了无遗憾。布仁琪琪格说,父亲那时候已经病重了,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在母亲水窖工程开工的时候,他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够亲眼看到自来水长什么样,哪怕只喝一口再离开人世,也就心满意足了。上天很厚待这位辛苦了一生的老牧民,在生命的最后半年,老人一直都在饮用母亲水窖的自来水。布仁琪琪格说,对于父亲,我没有遗憾了。
汗乌拉浩特的母亲水窖,就建在布仁琪琪格所说的苦水井的右上方——准确地说,那里有三眼井。
500米土路的下面,深埋着500米长的自来水管道,母亲水窖120米深水井的甘泉由此分流到13户牧民家中。
今年夏天当地雨水不多,尽管是8月初,但水源地一带已经显出几分秋意了。水源地所在算不上山,叫坡似乎更准确,四周的地貌大致如此,看不到山,坡上都是矮矮的草,属于青黄不接的那种。
一地三井,废掉的这个,就是布仁琪琪格所说的苦水井,全开放式的,看上去也就几米深的样子。给我做向导的贾站长说,这口井大概是在1970年代打的,井深不够,用着用着,水就枯竭了。
在枯井的下坡方向,是1980年代打的水井,大约5米深,井口封闭得并不严实,当年属于人畜共用,母亲水窖项目落地后,这口井的水仅供牲畜饮用。
看上去,5米深的水井,因为井口用石块封堵,比那个废掉的枯井要好一些。然而在牧区,5米深,并不能真正解决安全卫生用水的问题。只是在早些年,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牧民不得不做出人畜共饮的选择。
牧区的水源地沙化比较严重,有害物质容易渗透,浅层水含氟较高,因此,牧民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很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命质量。
母亲水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汗乌拉浩特母亲水窖的井房,与远处的牧民定居点遥相呼应,像是在呼唤一个100年甚至更久远的生命梦想。很快,这样的梦想在去年变成了现实。
从2017到2019年,共有2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到母亲水窖的公益捐助中,仅在镶黄旗,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就投放了其中的200多万元,用于母亲水窖项目的落地。
这是看得见喝得到的美好。美好,正在延续。未来,更广大的牧区将不再因为水而让人扎心。
延伸阅读:母亲水窖
为帮助西部农村妇女及家庭解决饮用水困难,2000年,全国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了“母亲水窖”项目。
“母亲水窖”项目启动实施19年来,项目内容由早期的以家庭为单位建设集雨水窖,逐步发展为以水窖为龙头,集沼气、种植、养殖、卫生、庭院美化等为一体的“1+N”综合发展模式;从重点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到解决人畜用水、生产用水,积极推广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2011年,在总结“母亲水窖”项目实施10年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农村饮水实际及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了安全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延伸开展了“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试点开展了节水灌溉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截至2018年底,“母亲水窖”在以西部为主的25个省(区、市)修建集雨水窖13.96万口,集中供水工程1846处,共帮助268万人获得安全饮水,项目实施规模达9.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