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畈村位于武义县中部偏北地区,履王线穿村而过,距王宅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武义县城16公里。
村庄傍山而建,村口荷花塘塍古木参天。村庄北、东、西三面峰峦合围,北有凤凰山,东有金钟山、外凤凰山、猫头山,西有馒头山、九山头;南面连着十里横鹭畈,白鹭溪在村庄不远处的田畈中缓缓流过。
凤凰山北面丹霞群峰连绵,怪石嶙峋,清流击盘,修竹茂林。
丹霞群峰中有宝林岩洞、金鼓洞、牛鼻洞等大小洞穴三十余处,还有黑弄堂、双岩里等峡谷,自然景观优美。
白鹭溪自村西南由山碧张村流入,汇入顺治寺、额头垄的来水,自西向东穿境,在东南方合大盘、双岩里的来水流入马府下,汇入武义白鹭溪。
杜畈村坐落在丹霞地貌地层之上,距北不到一里就是丹霞区,称杜畈丹霞,是王宅丹霞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王宅整个丹霞地貌从镇南部仰天垄到长度近2.5千米呈北西走向的九峰岩丹霞,延伸至王宅西侧青坑,北至杜畈、大岗岩,然后向北东向延伸到履坦的五虎排牙。
整个王宅丹霞地貌呈北西、北至北东走向,似一个巨大的弧形地形。从南到北,王宅丹霞地貌依次为仰天垄的600米夷平面,九峰岩的500米夷平面,青坑的400米夷平面,杜畈的200米夷平面,最后又是大岗岩600米夷平面,在地质上呈复向斜构造。
所谓夷平面,就是各种地质外力作用,尤其是流水切割最为活跃的地质营力,不断将地表高差较大的形态,经风化、剥蚀作用把它们(高山、低丘等)削低,并在地表低洼处堆积,逐渐削高填低,结果整个大地形成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势近似平原,这种地形称之为准平原。
当地表达到准平原阶段后,地壳又发生新的上升运动(在白垩纪晚期武义大地又开始抬升)或海平面下降,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又开始活跃,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面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形成了广大地域内由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近的山顶组成的平缓的平面,称为夷平面。
夷平面是古代准平原的遗迹。杜畈丹霞地貌的山体海拔均在200米左右,所以称其为200米夷平面,按黄进教授丹霞山地貌年龄定量测算法,地壳上升速率每万年上升0.8至1米算,杜畈丹霞的地貌年龄应为138万年至200万年左右。整个杜畈丹霞地貌分布有30多个额状洞,孤峰、巷谷(双岩里)、壶穴、水蚀平行小沟、平岩槽、水滴小洞等,还有崩岩、崩积地貌,形成连绵起伏的丹霞群峰。
进入杜畈丹霞区,迎面而来的两山相峙的一条“弄堂”,北侧的山当地人叫“白砣背”,南边的山叫“宝林岩”。
在几十年前,宝林岩北侧的山脚长满高大而茂密的杂树林,遮挡了阳光,因此两山间长约300米的峡谷阴森而黑暗,当地人称它为“黑弄堂”,现在山脚下种了茶叶,树砍光了,也变得亮堂了,因此现在有人称它为“龙门”。
白砣背山向南倾斜,倾角大于30°,人站在岩下,再大的雨也淋不着。整个峡谷宽10到20米,中间是机耕路,约宽6米。沿西行,出了峡谷,南边是一开阔地,北边是一狭长形的水库。杜畈人大概把宝林岩,白砣背称为“双岩”,因此把里面的整条山垄叫“双岩里”,1958年建成水库后也叫“双岩里水库”了,但现在有人称其为“龙门”水库,也因双岩相峙的弄堂称龙门所致吧。
在水库的中段,露出一水下岩洞的顶部边沿,当地人说,解放初这个已被淹没的山洞尚有三四户人家住在那里。在水库南西侧有一个山峰独立,人称“饭甑岩”,四周壁立如柱,山顶长满树木,是一典型的丹霞孤峰。
在水库的北侧,呈暗红色的丹霞地貌的山头一个接一个,这些山头当地人很形象地依次把它们称为打铁芯、石牛栏、戏台背、大平背、仰天坑等,如波峰滚动,其间大小洞穴有三十多个。如金鼓洞,可容纳几百人,牛鼻头洞,就像牛鼻一样,更大的洞穴可容纳千人以上,还有一个叫棺材洞,大概是古人洞葬的地方,现今洞中还留有几座坟墓。
宝林岩也向南边倾斜,倾角约40°左右。宝林岩、白砣背如两兄弟,相对又相依,它们与远隔400多米远的北侧叫螺蛳背的山,海拔都在187米。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早在地质年代,这三座山都在同一个古湖泊沉积平面上,以后湖盆抬升为陆地后,受到同样风雨侵蚀,流水切割的地质作用,因此形成同一个夷平面。
杜畈丹霞是呈丘陵状展布的,山不高,但洞穴多,绿树掩映,水如明镜,有山有水,称仙境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