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北京北部385千米处,本名为兴安大岭和海喇堪山,大兴安岭余脉。清代初年,它是漠南蒙古喀喇泌、翁牛特两部族的游牧地。蒙古族人认为这是神灵之山,不可直呼其名,又因这里风景如画美得惊人,所以称它为赛堪达巴汉。赛堪是美好、美丽的意思,达巴汉是高岭、高原的意思,意即美丽的高岭。后来蒙汉合璧,转音为塞罕坝。
历史上塞罕坝田丰水美,资源丰沃,但到了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慈禧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和维持自己的挥霍,先后于同治元年和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围场开禁,大肆砍伐森林。从此,美丽的塞罕坝一蹶不振,再加上连年的山火,到上世纪中页,原始森林荡然无存,成了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196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踏上了沉睡的高原,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挑战。近六十年过去,三代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今时的塞罕坝林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览不尽的北国风貌,道不完的垦荒护林故事。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三代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之“魂”。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文/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