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扶贫)
37年前,著名画家吴冠中沿着乌江逆流而上,偶然间来到渝黔交界处的龚滩古镇,踏着斑驳的石板路,望着墨绿的乌江水,感受着古镇的浓浓风情,他灵感迸发,随即挥动手中的画笔,绘就了名画《乌江老街》《乌江小镇》……
龚滩,让更多人认识了吴冠中;吴冠中,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龚滩。
不过,今日的龚滩已非吴冠中看到的龚滩。2006年,龚滩下游70公里处修建水电站,因地势低,它不得不整体搬迁。如今,“原封不动”“移栽”到2公里外的龚滩,经过十余年的提升、沉淀,已实现了涅槃重生:不但保存了旧龚滩的历史风貌,还进一步提升了“颜值”“涵养”和“气质”。
如今,每年有2万多名全国各地美术专业的学生,追寻着吴冠中的足迹来到龚滩写生。在这里,他们看到了龚滩的前世,更看到了龚滩的今生。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古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是唐街、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龚滩——重庆排名第一的历史文化名镇,成于蜀汉,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因山体垮塌,巨石塞江成滩,导致航运中断,过往货物在此转运搬滩,带来集镇繁荣,龚滩遂成为武陵山区主要的客货中转门户,时称“钱龚滩”。
1984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前往三峡写生,他从涪陵溯乌江而上,无意间走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龚滩古镇,忍不住停下脚步,一住就是半个月。古镇风物拨动着他的灵感,让他创作出了《乌江老街》《乌江小镇》等多幅名画。
是什么吸引了吴冠中停留,又是什么给了他灵感?一年后,他在《人民文学》刊发的散文《风光风情说乌江》揭开了谜底:“龚昌河到龚滩投入乌江,水色比乌江格外墨绿,深于蓝,应称小乌江。二江相会,江流曲折于峭壁间,依坡起伏布满了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这样的龚滩老街能不吸引画家吗?”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古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相比于这段纯景色描写,吴冠中对龚滩古镇的人文描述更令人印象深刻:“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是人民生活的烙印,是爷爷奶奶的家,是唐街、宋城……”
龚滩古镇在悠悠乌江边等待了千年,终于等来了“伯乐”:他不但发现了它的美,更升华了它的美。多年以后,吴冠中以龚滩古镇为背景创作的画作屡屡拍出高价,龚滩古镇也得以走出“深闺”,散发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三个不变”搬迁原则留住古镇的乡愁
虽然魅力依旧,但龚滩并非原来的龚滩。
2006年,龚滩古镇下游要修建一座水电站。因为水位上涨,龚滩古镇不得不面临搬迁。为了最大程度保留龚滩古镇的原貌,当地制定了“三个不变”搬迁原则:组织结构不变,空间大小不变,邻里关系不变。
“三个不变”原则,让龚滩还是原来的龚滩。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千百年来被足迹踩磨的青石板,释放着沧桑的年代感。龚滩镇党委书记张臣指着脚下的石板说,为了保持原貌,搬迁时每个石板都编了号。除了1.3公里的石板路,古镇的11处市级文保单位,包括西秦会馆、三抚庙、川主庙、永定成规碑等建筑,也全部“原封不动”搬到了这里。“相比于修旧如旧,‘原封不动’的搬迁投入更多、难度更大。”
正说着,眼前出现了一座青砖和青石围成的庭院,院门口上方赫然写着“西秦会馆”四个大字。
↑这是8月11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古镇内拍摄的西秦会馆。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盐商张朋久投资修建西秦会馆。这座古镇最宏伟高大的建筑,立于民居吊脚楼群落中,有鲜明的外来建筑风格:石砌的大门,门柱刻雕花,四周围以封火墙,与徽商的宗庙祠堂有诸多近似之处。
院内正中央,一座雕花戏台保存完好。古镇讲解员骆颜说,过去西秦会馆供商人汇聚、议事、休闲听戏之用,如今成了游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舞台”和“窗口”,每到旅游旺季,戏台上就有“酉阳民歌”“酉阳古歌”“酉阳土家摆手舞”“傩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冉家大院”的主人冉德光对古镇的“前世今生”也很熟悉。今年46岁的他,是当年土司的后裔,如今他继续守着祖先留下来的老屋,空闲时走村串巷收集土家族物件,比如雕花门窗、雕花大床、长板凳、青花古瓷、老烟杆、老铜件……摆放在“土司府”里,俨然成了“土家文化博物馆”,每天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搬过来的,原住户跟着自己的房子一块搬过来,邻里关系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冉德光感叹道。
让更多人发现、描绘龚滩之美
龚滩古镇保留了古老,但也处处显露着生机。
过去,龚滩古镇之美因吴冠中而成功“出圈”;如今,龚滩古镇也以各种形式铭记“伯乐”。在古镇,随处可见吴冠中的痕迹,有简介、图像、画作、雕像等,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街口的吴冠中纪念馆。
事实上,吴冠中与重庆的缘分早在抗战期间就开始了。1943年,吴冠中在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其间于沙坪坝青年文化宫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个展,并因此筹足了前往法国的旅费。
去年才对外开放的吴冠中纪念馆,已成为古镇的一张新名片。此外,镇上还修建了美术馆。龚滩美术馆主要用于龚滩元素作品的展览和收藏。美术馆共有三层,一二层专门用于作品展陈,三层则为艺术家工作室,用于艺术家驻留龚滩期间写生创作。
张臣说,为了让更多人发现、描绘龚滩之美,当地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师生写生艺术节”,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龚滩古镇作为“写生小镇”的知名度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龚滩之美,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漫步古镇街巷,放眼处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还有姹紫嫣红的鲜花,其中尤以当地盛产的三角梅居多,仅三角梅就有数十个品种,宛如一座“鲜花小镇”。
龚滩与对岸的贵州省沿河县新景镇,隔乌江而望。曾几何时,古镇对岸的村民在半山腰养牛放羊,对江水形成面源污染。10年前,龚滩古镇与村民们协商,以每年1万多元的价格租下了对岸青山,从此牛走羊散,生态修复,山更绿、水更清。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古镇老街。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当前很多古镇同质化严重,空有历史积淀,却没能充分挖掘和展示,沦为只能满足吃住玩的‘快消品’。”龚滩古镇景区负责人凡凯说,龚滩古镇走的却是个性化道路,既擦亮了土家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旧名片,又打造了绘画写生、艺术展陈等新名片,古镇的美更加丰富多彩了,每年能吸引80余万人前来参观游览,仅门票收入就达5000万元。
爱上一幅画,扎根一座城
吴冠中纪念馆内,一个操着西北口音的年轻人,正给大家讲述着吴冠中的龚滩之行。他叫戚玉龙,是纪念馆馆长,今年34岁。
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两年的他,追寻着吴冠中的足迹来到龚滩。跟他的偶像一样,只一眼,便爱上了龚滩。
他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古镇扎下根。刚来时,他孑然一身;如今,他有了妻子,也有了孩子。除了担任纪念馆馆长,他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公益书店。
书店名为“先生书屋”,是一栋三层高的木屋。一楼是他的文创艺术品商店。他从乌江边捡石头,在石头上作画,画里洋溢着他对龚滩古镇的一往情深。二楼就是公益书屋了,他把收藏的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然后用画家的审美趣味精心营造了温馨祥和的氛围,并把鲁迅的肖像、吴冠中的书法和画作点缀其间。三楼,则是他的住处。
↑8月11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古镇,“先生书屋”一楼摆放着用乌江石创作的文创艺术品。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三层楼,分别代表着现实、理想和生活。”戚玉龙说,现实很丰满,他已经卖了上万块艺术石头,每块石头的价格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这支撑了理想和生活,让他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公益和创作中去。
和戚玉龙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名来到龚滩古镇,然后迷上这里,扎下根来。人称“老炮”的北京人姚永军便是其中一位。2015年,他来到龚滩古镇旅游,再也舍不得离去,索性在古镇开了两家酒吧,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大家都感觉龚滩古镇很有‘味道’,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食,仅非遗名号的美食,就能摆齐一桌菜,其中包括绿豆粉、土家酿豆腐、土家腊肉等,既养眼,又养胃,更养心。”老家在甘肃的戚玉龙说,“无论你来自哪里,在龚滩古镇,你总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总能找到‘爷爷奶奶的家’。”
“各路人才的到来为龚滩古镇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产业形态的丰富为经济发展筑牢了基础,借助人文、生态等优势,我们正把龚滩古镇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因画闻名的龚滩古镇,将成为一幅越来越美丽的山水画卷。”重庆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