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是福建省第二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高高耸立的岗垅革命纪念碑下,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党员和游客络绎不绝。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地处大山深处的甲坑,曾经是“六无”贫困村,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20世纪30年代初期,闽浙边寿宁、福安、泰顺三县交界的三角地带,纵横50多里的岗垅范围,分布着以甲坑为中心的60多个大小自然村,散居着930多户3000多个贫苦农民。叶飞、范式人、叶秀蕃、范浚等革命先驱先后来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部在粟裕、刘英的率领下,从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南下入闽,于10月5日到达寿宁县甲坑村郑家坑,与叶飞、范式人率领的闽东游击区队伍会合,并召开联席会议。鉴于当时与党的上级机关失去联系,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浙边临时军区,加强闽浙边地区的反“清剿”斗争。至此,以甲坑为中心方圆50里的岗垅一带根据地全面形成,成为闽东革命的大后方。甲坑村群众与红军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政权,数个村庄因遭受“围剿”、焚毁变成“无人村”,有名字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61人。村中留有红军洞、军服厂、军工厂、医疗所等红色遗址及7处省级保护革命旧址。
20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甲坑人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劈山挖土,开出了一条10公里的进村公路。近年来,他们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先后完成平改坡、立面改造、道路错车道改造、自来水修复、停车场修建、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锥栗、山羊、蜜蜂等特色种养业。
甲坑村连绵的山峦间、茂密的森林里,分布着许多富有人文底蕴、景色秀丽的景致。把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甲坑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为推动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犀溪镇积极融入寿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甲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廊桥文旅小镇项目建设核心规划,围绕岗垅革命纪念馆、红军洞、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打造能满足200个学生研学、食宿、社会实践体验等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当地幽、险、奇、峻、幻特色,将众多红色遗迹串接起来,形成红色教育体验游线路。在烈士后代缪寿建的主导下,甲坑已建设修缮岗垅革命纪念碑、红军食堂、游击队哨口岩、红军洞等部分革命遗址。
革命故事永流芳,红土地上展新姿。如今的甲坑,成为红色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群众前往接受精神洗礼、感悟初心,而这片红土地,也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