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显著不同的是行业对待疫情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态度:与其在“不可抗力”前无可奈何,不如积极研究其规律,多走一步是一步,谋求新的生长空间。
疫情反复与汛情频发的叠加打击,让旅游行业复苏再遭变局。尽管近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多地逐步恢复跨省游和开放景区,却也面临着热度未必同步回弹的境况。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安全底线,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面。
不可否认,疫情加速了行业根本性变革,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需求。疫情的发生不可预测,对于靠流动性牵引消费、有聚合性消费特点的旅游业,这一新变量放大了行业的脆弱部分,同时也磨练了行业韧性与创新性,更长远的影响在于促动社会经济向着更具“反脆弱性”、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进而重塑整个行业发展环境。
“这轮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应该是社会管理水平均质化的重要性。均质化就是各地的管理水平尽可能拉平,不能一地防疫有力,另一地防疫失度,造成无形屏障。一旦危机蔓延扩散,就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加重社会心理焦虑。从全国范围看,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系统联动,就难有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旅游回弹周期也就难以预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凌云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首先需要制度化,具体体现在精准性和时效性上,将疫情范围控制在最小,才有可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角度,旅游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革新,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防疫政策。
旅游发展需要正常的环境,游客需要安心的旅游,活动半径有多大,得看政策空间给多大。将疫情防控作为安全管理首要目标,区域政策影响力已经在本轮疫情防控中体现出来。
将疫情防控作为长期坚持的安全举措,坚决落实国家政策、阻止疫情通过旅游蔓延是必选项。“预约、限流、错峰”成为习惯,目的地的安全成本更需要转化为管理效力和决策精度,甚至不排除构建与社会管理联通的新型大数据空间,为行业下一步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维度。
应对疫情,行业“扛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从去年开始,旅游产品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已经进行过一轮迭代。整体来看,退改团费等应急处置机制更加成熟,线上营销更加普遍。在全面落实消杀、卫生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危机感相对强的旅行社方面,经历市场淘洗加速转型,探索个性化服务和在地文旅资源挖掘;酒店、景区等也在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丰富产品形态,延长产业链;政府管理者参与的内容营销越来越能够被大众接受,不乏“网红”县长带火一地旅游的例子。
让疫情防控与经营管理相配套,以精细化营造安全感,行业正在增强舆情应对力和客群吸引力。疫情防控成果一方面转化成目的地形象,一方面则转化为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