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
马尾亭江·福州
长安村口的牌坊和16层楼高的感天大厦
长安村,名字听起来很大唐,却是一个隐于福州市东端的小村庄。它隶属于马尾区的亭江镇,全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40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是一座著名的侨乡。
它东临闽江,与琅岐岛、长乐区隔江相望,依山傍水,田园风光,宁静质朴,总是不经意地触动游子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村里的小湖、亭台楼阁
长安村原名“唐官”(如此看来,还是跟唐代有渊源的),林姓乃村内大姓,最早从长乐六里的唐官村(今属营前镇,改名长安村)分迁而来,饮水思源,亦定村名为“唐官”,后衍生成“塘湾”,再往后,随着郑姓、萧姓、卢姓等多姓相继迁入,村名也由俗到雅,改为“长安村”,寄托了乡人祈盼“长治久安”、“长居而安”的美好心愿。
村口的牌坊和“感天大厦”如今已成为长安村的地标性建筑。
思源亭,寄予村民饮水思源的浓厚情感
长安境
漫步长安村,村子干净整洁,也很安静,齐整的水泥路两旁,一栋栋别墅洋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些小洋楼还颇有些年代感了。这些楼房,见证了长安村的富庶,也承载着华侨海外谋生的筚路蓝缕。
鳞次栉比的小洋楼
一些小洋楼还颇有些年代感
在村东麓的山头顶,有几座当地侨胞乡贤出资捐建的公园,如凤冠公园、宝锦公园、山德公园等等,碧树红瓦,交相辉映,给村子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也寄予了他们对故土乡园的深情眷恋。
侨胞乡贤捐建的公园
在宝锦公园前有一座“塘湾民城遗址”。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07~1567年),系当地居民为抵御倭寇侵犯而筑建。据明万历《福州府志》、清乾隆《福州府志》、民国《福建通志》等史料记载:“塘湾民城,在闽县合北里,明嘉靖间造。”
民城建在山顶上, 城墙呈“一”字形,城墙南北走向,长约100多米,两边砌花岗石叠砌,内用黄土夯实,城外濒闽江,城内为民居,如今,遗址基本不存,只有一小段墙址残存。它长81.9米,厚3.1米,高2.5米左右,被杂草所覆盖,颇有几分苍凉沧桑之感。若不细看,以为只是普通石头砌筑的围栏而已。
残墙北端有座“闾山大法院”,南端与一座简易民房相连。1992年12月,塘湾民城被马尾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湾民城遗址
闾山大法院
从山顶下山,在山脚处有一座类似北京天安门城楼般的寺庙,名为“西岩寺”,牌匾上写着“感天宫阙”、“感天城楼”,盖因寺庙系由旅居中国香港、美国的侨胞成立的“感天长安海内外益善会”所重建。
感天城楼
在西岩寺的后院石壁上,有一块宋代石刻,上有楷书“仙苑”二字,落款为“晦翁书”。据传是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年),朱熹为避伪学禁,寓居长安村时到此留刻。
宋代石刻,据传由朱熹寓居此地时题写
村中,还有侨胞出资兴建的长安小学,方便村民的孩子们上学。在他们眼中,孩子是未来,是希望。长安俱乐部则是供村民们日常休闲娱乐之用,喝茶聊天,下棋打牌,简单而质朴的快乐。
长安小学和长安俱乐部
闽江潮涌,无语向东。古村依旧,往事如烟。
离家的脚步,渐行渐远,乡恋总是割舍不断。就算走得再远,不改的乡音,故乡的原风景,总在午夜梦回时分,在游子心头萦绕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