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河北省最北端。60年代的这里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刚到这里时,面对的是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的恶劣环境,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就是在这种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人们开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绘制出生态的奇迹。
在最出的从全国各地赶来的369名造林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24岁,他们和他们所建造的森林世界一样,不仅自己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更是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一直建设下去,真正将这片土地变得生态宜居富饶,人人向往。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两代塞罕坝人近50年不断艰苦奋斗,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有人说”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作为和平年代的建设者们,一代代的塞罕坝人,将自己的青春付给了这片土地,将沙漠的尘沙和寒冷的夜晚留给自己,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片绿洲。面对荒山秃岭,塞罕坝人坚信“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从此他们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爬冰卧雪不觉苦,风餐露宿不畏难,艰苦创业不懈怠,锐意攻坚不退缩,让塞罕坝从茫茫荒原到绿色海洋,创造了绿色发展的标杆、生态文明的典范。
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要深入学习和发展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恪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