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中山故居,我们来到故居边上的中山影视城,这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和影视拍摄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2001年,由中山市人民政府投资1.5亿元兴建而成,先后拍摄过《孙中山》、《日出东方》、《走向共和》、《同捞同煲》、《宋庆龄》、《阿有正传》、《井冈山》、《叶挺将军》、《冼星海》等上百部影视作品,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
中山影视城取名中山,一是因为他位于中山,二是以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为主线,浓缩他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而建造的建筑群,所以得名中山影视城,里面分为中国景区、日本景区、英国景区、美国景区和展览馆区五个部分,占地约100万平方米。
渝帆曾在前面的文化中向大家介绍过里面的日本街区和美国街区,本文接着向大家介绍中国街区,它是浓缩中山先生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纪念地而建造起来的。里面设有中山近代名人馆以及南京中山陵、黄埔军校、南京总统府办公室、上海孙中山故居、广州廖仲凯何香凝住所、广州起义指挥部等二十多个景点。
本文重点向大家介绍中国景区的广州街,这是一条长约200多米的老广州骑楼建筑群,与北京路、上下九两边的建筑颇为相似。
不知道是疫情之后还没有恢复的原因,还是我们当天去的时候天气太热,整个广州街几乎看不到游客,漫步其间,有一种被我们包场的感觉。
不过这对于游客而言,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们可以在里面慢慢逛、尽情拍,不用担人有人抢镜,如果想拍一些汉服、古装,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不用担心游客太多而穿帮,可以放心的“穿越”回100年前的老广州。
我们通过这组照片可以看到,全都是风格统一的骑楼,而这种骑楼是一种上楼下廊的结构。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这种建筑其实并不广东本土的建筑,它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后来很快被人们接受,成为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不仅可以挡避风雨侵袭,还能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 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这样算下来,现在广州最早的骑楼,差不多有接近100年的历史。
而这条广州街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按照100年前的骑楼而建造,斑驳的痕迹满是岁月的沧桑。在这条广州街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如广州酒家这样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百年老字号品牌,不过我们去的当天,这些店面基本上都没有开门,也不知道里的陈设与这些老字号到底有关系还是简单的装饰。个人觉得在这样老旧的街道上,穿上百年前的长衫、旗袍等传统服饰,肯定能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