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古里乡提供
鄂伦春族斗熊舞
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多布库尔河畔,伊勒呼里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乡镇——古里乡。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是鄂伦春人的美好家园。
多布库尔河
古里乡地处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邻,西与大杨树镇毗邻,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接壤。
古里地区原先为鄂伦春族定居、狩猎区域,1983年5月,设古里乡。下辖1个社区、2个行政村:兴盛社区,猎民村、兴牧村。古里乡作为鄂伦春自治旗五个猎区乡镇之一,聚集着汉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多个民族。
鄂伦春族服饰表演
古里乡根据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优势,确立了民俗文化兴村,特色农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民族手工艺制作、民族民间艺术团、民俗旅游等,打造出带农富农、建设美丽休闲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了培育与发扬鄂伦春民族文化,古里乡开展了乡村旅游,使游客更直观的感受到鄂伦春人最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体验猎村生活的乐趣,欣赏传统的民族歌舞,感受淳朴的民族风情。
古里乡猎民村
初夏时节,绿色笼罩着古里乡,肥沃的农田绵延四方。近年来,古里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稳步推进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种植业。农忙时,耕地上也空无一人,农业机械化全覆盖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古里乡的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都已进一步提升。牛、羊、猪等畜牧养殖业逐渐规范化、生态化,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0年,全乡村集体资产总值2363万元,其中,兴牧村1112万元,年收入34.5万元;猎民村1251万元,年收入197万元。
农猎民的美好新生活
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赋予了鄂伦春人更多生活上的灵感,也许是大自然的馈赠,鄂伦春民族擅长刺绣和手工艺,图纹也大都采自于大自然,如:云朵、树纹、鹿角……独特的服饰特点和工艺品外观使得鄂伦春族风俗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古里乡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猎民村中的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记载了鄂伦春族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印记,古里乡建立的兽皮、桦树皮、剪纸工艺人才库,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其他手工艺制作人27人。古里乡运用“政府引导+技艺培训+线上销售”的模式优化产业,努力将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成古里乡的支柱产业之一,运用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深入挖掘鄂伦春民族服饰和狍皮、桦树皮、剪纸制作的产品开发,将手工艺品深加工,开发民族文创衍生品,实现手工艺品向文化商品转化的突破,不仅完成了文化输出,也增加了农猎民收入。
古里乡非遗传承人
古里乡莫日根民间艺术团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极具画面感的歌词正是讲述了鄂伦春族往日的生活方式。为了传承古老的文化,猎人的子孙们用一种新的方式保留着祖辈们的生活印记。由鄂伦春族青年自发组建的莫日根艺术团,主要展示鄂伦春的歌舞、服饰和民俗,在全国各地多次演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凝聚了人心,也找到了文化自信。
农业机械化全覆盖的耕地和规模化的大棚种植
在党和政府的光辉照耀下,勤劳勇敢、崇尚自然的古里乡人民努力奋斗创建美好新生活,不断改善民生,壮大文化产业,努力打造经济稳步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宜人、人民安居乐业的“宜居古里”。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持续改善的居住环境,全面完善的便民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为古里乡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筹 白音宝力高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