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采访见闻(九十一)
恭门镇:肉牛养殖走出致富路子
初秋时节,田园秀美,瓜果飘香。记者行走于恭门古镇,感受着凰翔府(恭门镇古称)齐家文化,遥想秦非子牧马于秦家塬的辽阔,瞩目秦大将白起校场点兵的雄浑……
恭门镇历史文化悠久,风景优美,风光旖旎的关山自然林区,与陕西关山风景区自成一脉、相映成趣,是古“丝绸之路”要道,属高寒阴湿地区。高海拔的冷凉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恭门镇最宜畜牧的传统。
“哞……哞……”,在恭门镇城子村腾顺种养殖农民合作社的牛棚里,“西门塔尔”和“夏洛来”品种牛正在等待主人的到来。“午餐”时间到了,饲养员付罗代精心配制好饲料后,开着饲料车倒入饲料池中,看着它们被养得膘肥体壮,作为务工人员的他开心地笑了。
现年67岁的付罗代家里7口人,儿子和儿媳出去务工了,家里就剩下老两口照看孙子。付罗代说:“合作社务工以前,靠着种地维持生计,去年8月份到合作社干活,一个月下来收入3000元,可以填补家里的花费,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了!”
牵牛要牵牛鼻子,致富要靠产业带,近年来恭门镇加大富民产业培育,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方位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据城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科介绍说,腾顺种养殖农民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7月,总投资470多万元,以“合作社+农民+支部”的发展模式,引进基础母牛129头作为合作社繁殖并饲养,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种植饲料玉米,目前已产牛犊28头。同时合作社以产业分红方式带动74户409人就业并致富增收。
城子村腾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推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了牲畜的饲养、繁殖与销售;经济农作物、饲草种植、加工与销售;为成员提供所需生产资料的购买,养殖技术的指导培训、信息咨询服务,养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的村级合作社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袁建红家住恭门镇袁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旁边,平常利用空闲和农闲时间,在合作社里干些铡草、喂牛、除粪的零工,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打零工的同时,学习肉牛养殖技术,目的是让自己的家庭状况更好一点。
袁建红家共六口人,经济收入主要是靠种地为生。自己养牛一年收入三四万元。2020年牛场建起以后,他一边搞养殖,一边在合作社打零工,一天挣一百元左右,去年就挣了1万多元,一个劲地夸赞党的好政策!
据袁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生奎介绍,合作社是世行六期项目,总投资460万,2020年6月投入运营,目前存栏基础母牛88头,生产牛犊22头,计划带动73户403人,每户收入能达到8000元,带动了12户农户进行散养,肉牛养殖对袁家村的致富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恭门镇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把肉牛养殖作为致富主导产业来抓,按照镇有主打品牌,村有集体经济,户有致富产业的思路,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 “牛”路子,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