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秒
被誉为“辽金文化第一村”的小塔子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镇西南10.5公里,距沈康高速公路康平出口15公里。
小塔子村历史悠久,其中有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分别为辽金时期的辽代佛塔(宝塔寺遗址)、祺州古城遗址;康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民国百年老宅。
祺州——一座耶律阿保机时期的辽代古城。祺州城初名檀州密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朝,至明代废止。《中国通史·辽金夏地名表》载:“祺州,康平东南”。
“辽金文化第一村”里的千年古塔
宝塔寺塔,东濒辽河,明代称“乌峰塔”,清代称“包塔”。据塔的建筑风格及辽代祺州城址推断,建塔时间当与辽代祺州建置时间相同或稍晚(公元921年—926年),为辽代佛塔。
佛塔塔身各面设佛龛,内有砖雕坐佛、胁侍,下有束腰仰莲佛座。龛外雕宝盖飞天等装饰,上有额无字。各角陪衬砖雕小壁塔,密檐结构严紧。顶已秃,不见塔刹。古塔经千余年风剥雨蚀,基座又遭人为损坏,稍向东南倾斜。密檐至十层尚可辨出层次,顶端三层已颓圮。塔刹、宝珠俱已无存。
1858年(清咸丰八年)村人曾集资维修塔基。1981年9月,辽宁省拨款9000元对塔基再次维修。1988年12月,宝塔寺塔升格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寺塔为何体量较小?
辽代古塔简称辽塔,其以独特的风格造型和精美的建造艺术在中华古塔中独树一帜。我国现存辽塔约有90座,其中辽宁境内就有约40座。
小塔子村的古塔又与大部分辽塔有所不同,其体量较小,做工也较为粗糙。“辽宁境内的辽塔大部分都是较为高大的城塔,高度在40米以上,宝塔寺塔高约30米,且各个面上佛像、飞天没有其他塔多,雕刻不太细腻、生动。”康平县文管所所长王野介绍。
宝塔寺塔为何体量较小?因为它建在辽太祖在位初期。据王野介绍,辽国是公元十世纪由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建立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政权。辽代统治阶级极其笃信佛教,出于对佛事的需要,辽国境内佛塔、佛寺的营建十分盛行,特别是辽圣宗之后的几代帝王,对于佛塔的建造更是不计成本。而辽国草创之时,契丹的保守势力造反不断,正如辽太祖平定“诸弟之乱”后所说:“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未曾有。”也就是说,当时辽国的财力非常薄弱,还不具备建造大塔的能力。
但随着辽的国力增强,建塔的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佛塔越来越多。辽代后期,因修塔不堪重负的大辽政权实力大为削弱,最终走向了覆灭。
古塔前石旗杆为捐建
此处原有清代“宝塔寺”一座,但目前寺已无存,仅存古塔、影壁、旗杆、石狮。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在古塔前后,曾经有座“宝塔寺”,住持僧人法号“同宝”,收弟子“心悟”。后来,二人用摆渡所得钱财,从法库请来“空杰”和尚,于清咸丰年间扩建庙宇。扩建后的庙宇,占地两垧,修建四层大殿。
该庙宇最南面是三间二马殿,中间为过厅,直通寺内。二马殿两侧,即为寺院青砖围墙,左右各有侧门。步入寺内,迎面为影壁,两侧券门,中间神龛,神龛之上砖雕匾额“玉浪恒清”,落款为“住持僧刘源海敬立”。影壁修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影壁两侧,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影壁之后便是辽代砖塔。塔后为三间老爷殿,正殿修龛,供奉关老爷塑像。“宝塔寺”西北角修建了群仙堂,青砖花墙独立成院,并修建了影壁。
据介绍,“宝塔寺”历经七代住持僧人。1928年后,寺庙逐渐萧条。1940年,原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的副官姜化东为“宝塔寺”建了一对石旗杆。如今,宝塔寺塔前保存完好的这对石旗杆,就是姜化东于1941年立的。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僧人离去,“宝塔寺”无人管理,此后陆续遭到破坏、拆毁。
如今,巍巍的辽代佛塔依然矗立在辽河西岸上,成为今天的历史文化古迹,它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流变,也成为窥探大辽王朝兴衰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