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獐岛,坐落在黄海北部中国和朝鲜交界海域附近,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个东西长800米,南北宽不到200米,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电工杨栋以一己之力,守护小岛用电安全,给岛民和成百上千入岛游客带来便利和清凉
首发:8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炳坤、杨钰晨
视频:王炳坤、杨青、杨钰晨、武江民
摄影:杨青
出门向左,穿过一片渔家乐,走两分钟就是海滩。转身折返,回到供电服务站,再往前是一段上坡的砂石路,上行80米便是尽头,来到一处凸起于海面的悬崖上。
站在山海交界的最高点,东西长800米,南北宽不到200米,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尽收眼底。近观,滩涂环绕,白浪生花;远看,海天之间,茫茫一片。
獐岛全景。
33年,杨栋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兜兜转转。看多了“鲁滨逊漂流记”“孤岛历险记”“楚门的世界”等孤岛故事,他却没有心生绝望,生活过得规律而又充实。
10台变压器、36基高压电线杆、10公里长的架空线路,以及一条5.1公里的海底电缆,都是他日常巡查的重点。127家旅馆饭店、100户普通住宅里的电器、线路,特别是每家每户的共计335块电表,都是他平时工作的点位。
夏天是海岛游旺季,杨栋以一己之力,守护小岛用电安全,给岛民和成百上千入岛游客带来便利和清凉。
入夜,黄海北部风平浪静,昏黑的海面仿佛没有边际。唯有小岛那一簇璀璨灯火,闪耀在祖国海疆东端,让人眼前一亮,暖在心头。
7月26日,在丹东獐岛,杨栋在岛上巡查电力设施。
去与留:质朴初心抵御外界繁华
从丹东市区开车1小时到獐岛客运站,再坐将近30分钟客船,才能一睹獐岛的真容。
獐岛位于辽宁丹东东港市北井子镇,距离海岸线4公里。小岛坐落在黄海北部中国和朝鲜交界海域附近,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
从海岸线发船,客船能否靠近獐岛的码头,全靠潮汐帮忙。所以要想前往獐岛,客运站每天发船的时间都不一样,几点上岛、出岛,全凭运气。小小的岛屿被大海滋养,也被大海束缚着。
30多年前的獐岛,更像是一座“孤岛”。杨栋回想起小时候,淡水要靠船从内陆运来,全岛用电靠着柴油发电机,晚上9点准时断电,本就不大的海岛,很快就被黄海的夜吞没。
很长一段时间,杨栋喜欢在晴朗天气爬到海岛高处,眺望西南,大鹿岛若隐若现,仿佛是他的同伴。
“要电没电,要水没水,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少年的杨栋,最盼长亮的灯、上岛的船,希望长大了去当兵,离开这块与外界隔绝的“大石头”。
杨栋在岛上巡查电力设施。
改变发生在1987年。“户户通电”农网工程修到了獐岛,16岁的杨栋第一次听说海底电缆,眼睛都亮了,第一个报名跟着施工队的师傅干活。看着外来的师傅们敷设电缆,架起变压器,点亮渔家的灯,杨栋一边勤快地打下手,一边留心地又学又记。
没有系统学习和训练,杨栋却把电工基础知识、工作规程掌握得又快又好。一年后,工程完工,师傅们纷纷离开,任凭当地人怎么挽留,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待在这个巴掌大的岛上。
眼看着电力设备无人维护,刚刚点亮的海岛又要重回黑暗,初出茅庐的杨栋站了出来,成为国网丹东东港市供电公司驻獐岛村电工。
这之后,大到海底电缆巡护、变压器维护、供电线路检修,小到各家各户电器维修、电费收缴,成了杨栋的日常。
杨栋在查看变压器负载情况。
这份工作技术含量高,作业条件艰苦,但更多时候是琐碎和单调。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待就是33年,从少年变成了大叔。獐岛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吉庆提起杨栋,总会竖起大拇指:“不是一般人!”
其实,“不一般”的杨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干电工头十几年,他还年轻,偶尔出门去趟县城,外面的繁华好多天都在脑海挥之不去。
2000年刚过,奥斯卡获奖影片《楚门的世界》传到了獐岛,从小出生在桃源岛的孤儿楚门不甘束缚,为了自由生活不顾一切逃离孤岛的故事,让杨栋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之后,一家经营远洋渔船的公司看中他吃苦耐劳、技术过硬,三番五次邀请他上船当电工,薪酬高又能周游世界,这让他心里“长草”。
准备辞职前的一次作业中,杨栋被海边的蚊子咬了一口,患上了疟疾。
在丹东市住院治疗的9天里,杨栋烧得迷迷糊糊,一会儿梦见自己在大海上远航,巡游各国;一会儿又梦见蓝天下绿色宝石般的小岛,海鸥从他眼前掠过。梦里还时常听到乡亲们喊他赶紧去维修,但到处寻不到他,急得团团转……
退烧后,杨栋闷头就走,直奔码头坐船回岛。那个“周游世界”的邀请,也被他拒绝了。
“在梦里离开过,才明白有很多东西舍不下。”杨栋说,比如这么多邻居,电灯一灭顺嘴就喊“找杨栋”;比如村里的半大小子,一停电总会帮我扛着梯子检查。“别看岛上啥都不缺,一旦断电,大家的生活就像没有亮光的夜!”
走在獐岛蜿蜒起伏的小道上,每路过一根电线杆、变压器,杨栋就会下意识地驻足看上一眼,确认没问题再走。几十年下来,獐岛的电力网络像是他身上的血脉一般,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苦与乐:只为守护那一簇璀璨灯火
海岛的盛夏,骄阳当头,没遮没挡,气温接近40摄氏度,带着盐味的海风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头皮快要爆裂。
50岁的杨栋精瘦利落,皮肤呈现出海岛人独特的黑。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袋、绳索、金属脚蹬……负重二三十斤的他,入伏以来平均每天要检查20基电线杆,还要帮十几家渔家乐维修电器,来来回回在岛上步行将近20公里。
从中午到傍晚,他的工作服几乎没有干过。“东北的夏天算是短暂的,最怕的是冬天的漫长。”说起一年四季,杨栋最怕三九天里的巡检。“爬上电线杆,一阵刺骨的海风刮来,一下子就把人打透了。”他说,“如果不是安全绳绑着,冻僵的身体瞬间能从十几米的高空摔下来。”
杨栋在岛上维修线路。
守岛累人,有时候也累心。用电事务琐碎,他是供电系统和村民们之间的纽带。30多年抄表收费,他不时面对“我家没用这么多电啊”“这个月电费怎么这么高”的质疑,有的村民把过日子的压力,转移到了杨栋身上。
“只能给大家解释,都乡里乡亲的,吵不得,也急不得。”杨栋早就学会了化无奈为劝解。不过桥归桥、路归路,昨天村民跟他红过脸,今天家里断电了来找,他不计前嫌,脚下跑得飞快。
工作的苦不仅杨栋吃,家人也跟着品。
忙的时候,杨栋妻子还得帮着去抄表收电费。大年三十全家人正吃着饭,一个报修电话过来,他放下筷子就走。“媳妇可不总抱怨吗,那能怎么办?谁家大年三十用不上电不着急?”
慢慢地,杨栋的技术和人品得到了大家认可,只要是电的事儿,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找杨栋就完了”。
2010年,杨栋光荣地入了党,了解了更多奉献和付出的故事,原先吃的苦也慢慢变成了甜,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存在感与自豪感。
獐岛常住居民227户,将近700人,杨栋是人群中绝对的“主角”。
走在路上,谁都笑呵呵地跟他打招呼,谁手头拎了冰棒、水果,也都抢着往杨栋怀里塞。
杨栋在岛上和居民打招呼。
傍晚回家路上,一户户居民点亮电灯,摆开饭桌,总有人招呼杨栋:“进来喝一杯吧,你看你这一天累的……”
电工工资低,日子过得挺紧巴。前些年,看着岛上发展旅游,杨栋心里也跟着痒痒。“我当时也想盖房,开渔家乐,但是没钱啊,就想着在原来的房上加盖个二层吧。”
这个消息一出,杨栋家可热闹了起来。乡亲邻居前前后后送来几十袋水泥,男的来帮忙搬砖砌墙,女的烧火做饭。
杨栋自己都没有想到,原先让人发愁的新房这么快就盖了起来。平日里把大家当亲人、随叫随到的杨栋,换来了乡亲们的真心相待。
现在,尽管多少年的工作生活周而复始,明白自己将在岛上驻守一生,杨栋仍然没有懈怠。每天,当太阳从海面升起一竿多高,杨栋都会准时出门,明媚的笑容挂在脸上。
闭与通:让小岛的梦想不被大海阻隔
獐岛开始发展旅游业后,岛上用电需求陡然上升。原来的3台老旧变压器容量根本不够用。前些年,杨栋凭着多年的经验,走遍了岛上每一处用电设施,计算、画图,设计出变压器安置的最佳方案,之后又挨家挨户走访,说服村民允许在自家门口施工。
杨栋在岛上向居民询问用电情况。
电力设施提档升级,让小岛的条件也与时俱进:家家户户洗得了热水澡,吹得了空调,处处都能扫码支付。
现在每到旅游旺季,獐岛一天要接待3000到4500名游客,岛民们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就能挣出过去一年才能挣到的钱。
电力铺就岛民们的致富路,也让杨栋多了一份责任感。
1988年敷设完工的海底电缆,是獐岛唯一的供电主动脉,也最让杨栋挂心。来往的船只在电缆附近抛锚,可能会对因潮汐作用而周期性露出水面的电缆造成损坏。为了不让主动脉受损,他每天清晨都要到海边巡视,确认没有船只停在电缆附近。
“这条单线供电的电缆一旦出了问题,就直接切断了獐岛的电力供应,修复工程最短也要两个月,岛民们如何受得了?”杨栋经常对船老大们说。
此外,他每月根据潮汛还要定期巡检一次海底电缆。巡检当天,他会带上一大包干粮,在大潮退去的滩涂上往返8公里,一脚下去,泥沙直接没到小腿……
杨栋在户外给居民更换空气开关。
在杨栋看来,供电不仅关系到村民们的生活与致富,还连通着孤岛与外面的世界,支撑起岛民们的希望和未来。
盛夏时节,一船船游客登上獐岛,他们不仅带来消费,还把外面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带给了岛民们。
“许多小伙子爱上了拍海景、剪视频,姑娘们学会了做直播、卖海货,哪个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獐岛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吉庆说,曾经偏僻、封闭的獐岛,如今紧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大家待在这里,完全不会产生与外界脱节的恐慌。
暑假期间,杨栋在丹东高校工作的女儿回到獐岛,帮家里打理渔家乐。采访当晚,她穿着碎花裙,走向父亲每天都要巡视的滨海广场,和游客们一起吹着海风,完全没有了老岛民的羞怯与拘谨。
这几年,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杨栋身后多了一个“小跟班”。小伙子穿着红色马甲,背着电工包,有板有眼地跟着师傅爬电线杆,修线路。
独守多年,现在终于有了徒弟,这让杨栋颇为高兴。
孤岛不孤,靠的是有人点亮自己,照亮更多的人!
木制“嫦娥五号”、圈粉近千万,小木匠被赞“现代鲁班” “深潜院士”汪品先,85岁变身“科普老顽童”
农村单亲妈妈逆袭爆红,比李子柒更接地气,她让1700万粉丝看见“乡愁”
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隐姓埋名人
牛圈里开咖啡馆开成网红店!这位返乡的“北漂”歌手不简单
一入“冷门”深似海!这位“00后”女孩要让“冷门”不再冷
清华学子的乡野实践,让一座小山村改变了模样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百岁生日快乐!
现代版陋室铭!收废品大叔画上千幅油画,火了!
父子先后牺牲,都是为了……
86岁老科学家的超“燃“作息表
监制:卢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