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蓝字关注我们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近日,走进荔城区北高镇院后村,未进其村,先闻其声,读书声洋洋盈耳,新房林立,道路通达,幸福院、文化室、教学楼等应有尽有,一副“村美人和”的新画卷正在这个革命老区村徐徐铺开。
自1955年,莆田县第一届老区代表大会上,院后村荣获老区基点村的光荣称号。半个世纪过去,作为北高镇首个革命老区村,深植于这片土地里的红色基因仍激励着院后儿女在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拾级而上 扬帆逐浪
院后村分上下院后,上院后一个自然村、一家姓;下院后三分之二的村民先祖系河南因始县人,因避安史之乱南迁入莆定居涵江地域入至明代中期,后裔爱山公夫妇迁居院后相传至今十七代,人才辈出,香火馨香。
据村文书叶金通介绍,1946年11月,林汝南受闽中特委黄国璋指示,到北高沿海地区恢复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培养一批新力量,自此,林汝南便以院后村村民林九转家为据点,积极传播革命真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村民参加地下革命,有村民刘亚满,刘金涛、刘正宝等。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勇敢的院后人为掩护地下党避过敌军耳目,同敌人展开巧妙周旋,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这一段齐心干革命的往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院后村位于木兰溪尾端,地处沿海之陵地带,现有人口总数2836人,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多亩。村内主道路与园海路(黄北第二通道)交接,纵贯全境。村的北面沟道环绕,船只来往如梭,水陆交通方便。院后村依靠有利的平原优势和渔业资源,扬帆逐浪,始终把产业富民强村摆在突出的位置,科学规划,壮大特色产业。1973年起省农科所、县农业局、镇农科站便在村建立农业示范区,甘茹一种二套三熟杂交水稻制种,象鼻虫防治技术和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等,闻名全省。
凝心聚力 团结协作
近年来,院后村摸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贤助力、全民参与的”发展新路。东呈溪是院后村主要排洪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每逢雨季,村里都会大面积受淹,一度困扰着当地群众。院后人大小组的代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在小组会议上形成建议并向上反映,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项目于4月23日开工,按50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设计,力争年底之前全部完工。
据介绍,北高镇院后人大代表小组现有人大代表32名,其中区级代表12名,镇级代表20名。同时,该代表小组代表们充分利用小组平台,倾心护民生,在河沟道清障清於、卫生环境整治、村道绿化、百年古树保护、农业农村,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赤子心,桑梓情。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为有效防控疫情,在人大小组带领下,村民自发组成志愿者,积极参与家乡大小事务,同时捐资60多万元用于防疫和助学。
幼有所教 老有所乐
教育先行,在院后村闻其声,更见其行。“过去,孩子上学条件艰难,但现在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了”村支书陈建荣说道。据悉,为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同时缓解家庭就学压力,2010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院后小学拔地而起。今年,在这栋四层楼的教育楼中实现了村里近300个适龄学生的就近求学梦。
吃穿不愁、休闲有处、娱乐有伴......端午节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十音八乐演奏会在院后幸福院传来,村民们用手中的乐器弹奏一首首脍炙人心的歌曲,吸引许多老人小孩驻足观看。据了解,院后村把“老病残”人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村养老模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成集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于一体的幸福院,同时依托农村幸福院,对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平日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幸福院里,打牌、看书、话家常,或坐或躺,志愿者或上门理发,或分发生活用品,真正实现幸福院里享受幸福晚年。
人有所居,院有花香。曾经的革命老区村,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如今,新时代,新征程,院后人民正用心用情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满怀信心,驰而不息。(来源:荔城在线)
主办: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
承办:莆田市通联站
编辑:王 敏
编审:吴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