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加榜梯田,不仅是当地民众生产的载体,而且其独特的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我国是最早、最积极参与和介入国际非遗保护事务的国家,也是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数目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们的生活传承,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包括了我们生命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包括了我们生存世界的我者与他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所有的关系和关联。
保护和利用非遗,并不是让生活倒退,而是让城市化、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物质化的进程有一种逆向的平衡力量,使人类同时可以回到精神家园、回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回到身与心的统一,回到乡愁,回到山水田园的生态美学,回到创意世界,回到感性的丰富性,回到好奇心世界,回到手感和触觉,回到想象力,回到身体美学,回到美的生活,回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切都与休闲生活、休闲文化、休闲产业、休闲经济密切相关。
非遗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因而可以与任何地方的休闲文化及产业联系起来。非遗无不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又可以与任何地方休闲经济发生标志性联系。非遗的文化空间就是天然的休闲文化空间。休闲的本质包括:休息、休假、休养、休整,其对于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两个基本点:一是调整生活节奏,使生命节律和谐;二是提供幸福源泉,使生命丰富美满。在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休闲的意义显得格外醒目。非遗的意义通过休闲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増添更多的时代意义和生活内涵。
就中国情况而言,非遗和休闲两种文化形态都有必要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融入。即非遗要大力挖掘自身的休闲功能、休闲价值、休闲潜质,在休闲世界展示风釆,发挥引领,释放能量,促进中国休闲的大发展;同时休闲要充分融合非遗,用创意、创造、创新使非遗更具魅力、活力,搭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平台,使休闲更具人性、更加亲近、更有生活。
我个人以为,在这方面有几个大的方向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节日非遗的休闲价值。中国过节的传统历史悠久,内涵极大丰富。春节从腊月开始算,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其间有小年、除夕、正月、元宵等几个高潮,春节的腊八、祭灶、年夜饭、拜年、元宵等节点,又是大餐、小吃、零食、服饰、玩具、年画、剪纸、对联展示的大舞台,抢年、社火、灯会则是游艺、娱乐、表演、竞技、武术、舞龙狮、跑旱船、赛社、唱大戏、观灯、猜谜的大聚会。节日的时间是非遗,节日也是所有非遗汇聚、集中、竞赛的舞台。中国大大小小节日数量过千,实现了国土的全覆盖,而且串联起全年每个季节、每个月份甚至每一天。
2007年,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春节按民俗惯制从除夕开始放假,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增为放假的节日。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调整,直接表征着新中国对民俗节日的高度尊重,对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国家推动力和制度保障力。此后十余年的传统节日和假日的合一,让人们有假日去过节,有节日去度假,既保障传统文化连绵不绝、年复一年、代代传续,又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调节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律和身心健康,还极大地拉高节日经济、促进文化旅游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消费增长,成为中国文化和经济双赢的壮观奇观。节日非遗的休闲意义大有作为。
二是中国乡村近70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数千个亮点,是非遗和休闲的共同的文化空间。每个传统村落都蕴含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农家乐、民宿、生态游、田园风光的理想目的地。目前,这近70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除极少部分发展相对成熟外,绝大部分都有待于向现代转型。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给予每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一次性补助300万元,目前已有4350个传统村落获得了这项补助,补助金额总计130多亿元。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传统村落的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人居环境的基本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在保持其原貌风貌外,向舒适、宜居、宜人发展。这也将是中国休闲目的地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三是中国的特产和手工艺是休闲产品的巨大宝库。中国物产丰富,经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各地历史上不断列为“贡品”的高品质特产就达数千种,不仅有东西南北之异,也有吃、穿、用、娱、器、艺的不同品类。著名的丝绸织锦就有几百种之多,不同陶瓷品种和产地也达数百个,年画产地有一百多个,剪纸有四十多个民族的不同样式……民间美术仅大的种类就有三百多种,手工作坊、手工技艺、手工艺品更是成千上万。中国手工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也是它的杰出代表。手艺对心灵手巧、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培育能工巧匠功不可没,对慢生活、对静心宁气、对审美趣味、对参与体验都大有裨益,对文创产品和文创产业更是巨大的孵化器。手工非遗是各个地方个性化标志性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品质和丰富性的文化,也是休闲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触手可及的对象。
四是武术、竞技、表演类非遗的感官性、观赏性、实践性、行为性可以让休闲更具感性和美感,让生命充满动感,让生活更加赏心悦目。中国的戏曲种类有300多种,曲艺品种也有500余种,民间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亦多姿多彩。传统武术、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国家已经举办了11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民族健身操。另有表演项目达194项。所有这些项目几乎全部都是国家级非遗。在城乡广场,广场舞风潮历久不衰。能歌善舞已经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夸赞,而是今天人们休闲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和休闲常态。感官的丰富性和身心的愉悦正在这些非遗文化普及中得到恢复和提升。剧场和广场、观赏和参与正在产生互补效应,它们的桥梁和媒介正是我们应该刮目相看的休闲。
总之,非遗与休闲更紧密地融合,将是未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又一匹黑马,我们不仅要拭目以待,更要跃马扬鞭冲向未来。
(作者:向云驹,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理论家)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