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人有三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天必须要尿尿、解大便、放屁,有时“感觉”来了是憋不住的。
倘若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闹坏了肚子,那滋味可真是不好受。腹泻严重者甚至还能患上痢疾,那就必须要去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想过,冷兵器时期,双方摆好阵势,准备展开一场大战。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士兵内急,还是到了憋不住的地步。那到底是继续摆好阵势干仗呢,还是先去方便?
如果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那士兵该如何解决自己突然内急的问题?
就像每逢黄金周,各地热门景区的公共厕所总是会排起长龙。一个热门景区,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有数万人左右。
古代动辄十几万总兵力的大战,该如何解决这些士兵的如厕问题,也是十分考验双方主帅的统筹安排能力。
关于战场厕所管理,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备城门》:城上“五十步一井屏,周垣(四周围起)之,高八尺”,“五十步一厕,与下同溷(粪池),入厕者不得操”。“城下五十步一厕,厕与上同圂。诸有罪过而可无断者,令抒厕(清洁厕所)罚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在城墙上修建厕所,守城的士兵们可以轮流上厕所。
城墙上的厕所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可以饲养猪、羊等家畜,第二层则是士兵们的公共厕所。
这种做法非常“经济实惠”,士兵们的排泄物可以当做“猪饲料”。这样既解决了公共厕所的打扫问题,同时还养了猪、羊等家禽,供士兵们祭奠一下五脏庙。
另外,在城墙上修建厕所的好处,不仅可以循环利用,同时还对守城有巨大的帮助。
比如当敌人开始进攻,云梯包括其它攻城器械一呼而上。眼看着敌方士兵快要爬上城墙,此时守城士兵可以从公共厕所里取出一些排泄物,熬制成“金汁”,一股脑地往敌方士兵身上泼去。
“金汁”听起来虽然挺文雅,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恶毒,而且“杀伤力”巨大的武器。
所谓“金汁”就是将排泄物全部放到大锅里用水煮开,煮开的“金汁”是很好的病菌培养基,能烫伤敌方士兵。排泄物粘在敌方士兵的身上,特别恶心。
古时行军作战没法洗澡,人人身上都有细菌,只不过皮肤完整不易感染。煮开的“金汁”浇到敌方士兵身上,会造成敌人身上微生物感染,从而丧失战斗能力。从心理层面上,更会严重挫败敌人的士气。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自家守城占据有利的一方,那如果在野外行军打仗时,士兵突然想如厕,该怎么解决呢?
古时军队安营扎寨之前,统帅必定要先派出斥候,查探好合适的地点。最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不能背水靠山,而且要有丰富的水源,视野开阔,道路四通八达。
确定好地点后,工兵先将简易的公共厕所搭建好。古代行军的厕所选址非常重要,要选在营地的下风口,距离水源要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野外公共厕所其实就是一座大坑,与如今北方农村的旱厕形状非常相似。每天固定时间,士兵们可以轮流上厕所。
等到全军如完厕,派新兵或者奴隶、俘虏,用火烧、填埋的方式处理这些排泄物,防止瘟疫病毒传播。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其著作《练兵实纪》上专门写过,士兵们该如何上厕所。
《练兵实纪》:“凡白日登厕员役,由各营门将腰牌悬于门上,方准开门而出,毕即还应腰牌,取带回营。”
清代湘军统帅曾国藩专门针对上厕所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每马军一旗,每车兵二车,各开厕坑一个于本地方,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天明吹打时,遇起行,则埋之。遇久住,则打扫,候开门送出营外远远弃之。夜间不许容一人出营解手。”
至少明清两代,驻扎在野外的士兵如厕时,需分成白天和晚上。白天士兵要上厕所,需凭借腰牌到指定地点解决。晚上上厕所绝不可以出兵营,只能在营地里面解决。
解决之后要就地掩埋,不得有任何异味。任何人要上厕所时必须要去下风口,更不要在水源地附近。
2021年,美国正式宣布将从阿富汗撤出余下1万多名驻军。由于阿富汗基建条件太差,美军即使驻扎在阿富汗多年,也只有少数基地会设立永久厕所。
普通分部或者小一点的军营,还是采用古人的方法,也就是排泄完之后先用火烧。如果时间不充裕,则就地掩埋,最后撒些消毒粉。
美国媒体还曝出,一些刚参军不久的新兵被派往阿富汗,他们往往要承担负责处理老兵排泄物的任务。(俗称扫厕所)
这种野外厕所打扫起来非常复杂,如果天气炎热,味道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不少新兵因为“扫厕所”导致心情崩溃,严重者还患上抑郁症。
这则报道反映出,至少现役美军派驻海外基地执行作战任务时,还是使用这种较为原始古老的方法。
再来分析下,除了固定的公共厕所,还有野外临时修建的厕所。倘若是在急行军时士兵闹了肚子,那又该如何解决内急问题?
西汉时期,匈奴长期侵犯中原地区。由于匈奴擅长骑射,拥有极高的机动性,使得汉武帝之前,汉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采取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术方针。“飞将军”李广因为长期与游牧民族打交道,他学习匈奴人在野外如厕的方法。
对游牧民族而言,由于骑兵机动性很强,来回风驰电掣,汉朝步兵和骑兵根本追不上人家。
这个时候即使在路上突然内急,匈奴人也可以随地解决。反正拉完之后骑上马就跑,对方也撵不到咱们。
李广认为,游牧民族可以做到如此“放飞自我”,汉朝士兵也可以。所以李广驻守在西北边陲多年,屡次击退匈奴人,留下了“飞将军”的美誉,这与他善于学习敌人的作战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当然,李广将军的这种“放飞自我”的方法属于特例。可以肯定,如果部队需要快速转移,半路上若是有士兵想上厕所,也不可能让他们就地解决。
大家要清楚,排泄物里也可能藏着许多秘密。有经验的统帅或者老兵,可以从敌兵的排泄物里判断对方的卫生条件,以及这几天吃的是什么食物,更能辨清他们大致方位。
再者说,如果士兵们因内急便脱离队伍,找个地方解决,那很有可能会被敌方发现,导致大部队的行踪被暴露。
除了少数游牧部族,也就是机动力高的军队之外,普通士兵在转移过程中,即使是内急也必须忍着。若是被本方统帅发现,自己因为上厕所擅离职守,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与自己的性命相比,哪怕拉在裤子里,好歹还能留一条命。
再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一位法国运动员约翰在50公里马拉松的比赛上,突然肚子疼。为了坚持比赛,约翰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直接解决。
虽然这种方式不卫生,但对于一位运动员而言,能参加4年一届的奥运会实属不易。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内急这种小问题而退出比赛。
战争是考验双方综合实力,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庞大军事活动。
如何提升本方士气?那就势必要解决好每位士兵的个人问题。大到武器装备,小到吃饭、上厕所,细节才是决定本方能否获得胜利的重要诱因。
遇上急行军时,为了不暴露大部队行踪,只能让士兵们忍着。孙膑、赵括这些名将,通过“增灶”和“减灶”,达到混淆视听,迷惑敌军统帅的效果,从而取得战役胜利。
毕竟古时两军交战,动辄数万、十几万将士以命相搏,杀作一团。阵型若被对方冲乱,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败军之将的下场无外乎战死沙场,或者被对方俘虏,遭受非人般的待遇。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拉裤子里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