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了能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有了电梯的帮助,人们不会轻功,登再高的楼都如履平地。
但如果您去参观故宫博物院三大殿、曲阜孔庙、泰山岱庙等,要想近距离观看殿内装饰,就不得不登台阶。
台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国古代的主体建筑都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成语“登堂入室”。
台阶在古代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叫“踏跺”,大致可分为四种:御路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礓碴。
御路踏跺顾名思义就是中间带有御道的踏跺,一般用于宫殿与寺庙建筑,台阶中的斜道又称辇道、御路、陛石等,坡度很缓,是用来行车的坡道。石块表面雕饰有龙、云、山、海之类的精美纹样,两侧的台阶也是汉白玉或大理石之类珍贵的石料。
垂带踏跺是一种很工整的台阶,也是最常见的台阶样式。两边各有一条斜放的条石,框定台阶的范围,叫“垂带石”。
如意踏跺一般应用于园林中,用天然形状的石板材砌成,以增加山林之趣。两侧没有垂带石,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上下。
礓碴类似于现代道路上的减带带,不是一个个的台阶,而是用砖、石等的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多用于城墙上的马道,方便城上城下运输物品。
在“海宇攸同”展览中,展出有一个“熊饰踏跺”。展签上写着:建筑构件。踏跺即台阶,整体用宽大的空心砖砌成。此踏跺的侧面以浮雕手法装饰熊的形象。熊在古代是勇猛、祥瑞的象征,有学者认为,“熊”纹图案应南越统治者借助中原汉文化的图案体现自己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一种方式。
据资料显示,一个完好的熊饰踏跺长130厘米、宽31厘米、高26厘米,中空而两端封闭,朝上和朝外的一面模印几何纹,两端饰熊纹。很显然,这件踏跺并不完整,一侧是熊饰,而另一端则呈不规则的断面。
从断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每一个壁面厚约3~5厘米。踏跺表面脱落严重,只有面向观众的一面还有一块纹饰。
熊饰虽历两千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熊纹主体表现了熊头部的形象,两只大眼正视前言,炯炯有神;两只耳朵转向前方,似在配合眼睛探寻前方的情况;两只后爪紧紧抓住砖的边沿,想要推动身体向前,从砖体中爬出;两只强壮的前臂和两只前爪也在积极使劲配合。
与此同时,另一侧的熊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眼看着这两只熊就将从砖体中脱出,逃进远方的丛林,但它们不能够,因为它们都没有身躯,它们的身体被连在一起铸空了,变成了一个规整的空心踏跺。
憨头憨脑的两只熊互相看不见,但它们共用的空心身体是通的,它们的心也相应地就通了。它们不用对话,共同承担起了责任,安分地被摆在殿宇前,默默地承受着人来人往的踩踏。
殿宇不见了,另一个伙伴也消失了,也没有人再来踩踏它了,但这只熊依然憨头憨脑地注视着前方,向人们讲述它的过往,让人们来解读它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