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冬之交,我走进这座奇特的寺庙时,它小众而冷门(直到今天也不算热门),将其图片和相关游记发布在社交平台时,才知道原来还有不少本地人未曾听闻过,更别提来参观过。
武汉古德寺,虽然记不清是如何摸索而来的,但对它的印象十分深刻。
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佛寺,乍看之下,颇似欧洲教堂。它掩藏在居民楼之间,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若不是有意寻之,很难无意相遇。
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由一个叫隆希的法师创建,被称古德寺的“开山始祖”,寺院初名古德茅蓬。
1914-1919年,该寺由当时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沿用至今。
1996年,有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因而有人称古德寺是一座尼姑庵。
这是一座融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集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的佛寺,不仅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整个武汉市内的唯一一座吧,目前也未曾在国内见到类似佛寺。
正是如此奇特的建筑风格,而令其被誉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圆通宝殿经常被一些来此打卡的文艺小青年看作了是教堂(这座寺庙虽然小众冷门,但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以文艺青年为主,通常来此拍写真)。
宝殿内部我未曾拍照过,由于内部环境十分静谧,不忍破坏。但其外观,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我既看见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风格、罗马式天主教教堂,也看见了拜占庭式东正教堂和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以及古希腊神庙的韵味。
一些研究者认为,古德寺是仿阿难陀寺而建,属于印度帕那瓦建筑风格的群塔型寺院,而圆通宝殿则仿缅甸阿难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
实际上,圆通宝殿除了有欧亚建筑风格,它也吸收了中国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和灵感。
宝殿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方形,殿顶四沿有96个莲花方墩,每四个莲花方墩前立菩萨雕像,殿顶还有大小佛塔共九座。
虽然圆通宝殿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传统的汉传佛寺的元素,但它的大规模建设还是以欧亚为主。
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就不禁困惑:为何要修建一座这样融合了多国宗教建筑风格的寺院呢?
围绕古德寺的建造背景,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所查到的资料并不完整,换句话说,没有直接真相。对此,我只能结合所查到的资料,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猜想来分析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汉口为通商口岸。
1861年,汉口开埠,德、俄、法、日等国先后在汉口圈地建设形成租界,西方多元的建筑风格就此急剧涌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基础下,汉口商业贸易繁荣,南北风俗、中西文化在此交汇,势必会对武汉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产生一定影响。
20世纪30年代,武汉全面进入了近代建筑发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筑尽量都体现着本国建筑风格, 而圆通宝殿的改建时期正处于西方欧式建筑的兴建阶段,因此才有了大量的欧亚建筑风格元素。
如果你看过米兰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那么你对圆通宝殿的外部窗户一定不陌生,其拱券几乎是一样的,属典型的的哥特式风格。
这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期和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位于窗户之下的正方形单层外廊式殿堂,是文艺青年往来打卡的位置之一。尤其是阳光灿烂之际,回廊立柱之间会有许多文艺青年在此流连忘返,有的拍写真、有的拍视频。
他们对这座佛寺的建筑风格之初成似乎并不感兴趣,但能走进这里,或许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认识并了解它吧。
这个秋天,找个晴朗天气再来看一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