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走访郎德上寨后,7月19日,团队的三名成员,龙安卉、侯霁芮、邹雨欢继续在贵州省郎德苗寨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对郎德寨中的游客、寨老、青年人进行采访,了解游客对苗寨选择、旅游模式的偏好等,同时进一步了解郎德的旅游生态及其形成的背后原因。
对游客的采访,团队成员选择了不同的人群,包括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一位来自法国家庭中的父亲,一位带着儿子和母亲一起旅行的年轻成都阿姨,三位结束后来此旅行放松的南开大学大学生,以及一位热爱自然的印度姐姐。通过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来到郎德旅行的人们大多对郎德的自然风貌、淳朴民俗印象深刻。当被询问郎德苗寨和西江千户苗寨的区别时,有的表示,西江千户苗寨商业化太严重,郎德上寨更加淳朴,两地的当地人都很好;有的表示,西江千户苗寨面积更大,同时物价太高,郎德物价相对稍低;也有的表示,郎德的表演更加原始,有”去舞台化“,但是硬件设施和餐饮条件还有待提高。同时,游客们了解郎德的方式多样,有通过软件(如大众点评、携程),有亲朋好友推荐,有通过旅行社介绍,还有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到郎德(如通过百度、必应)。另外,游客们会选择自由度高的自驾游,或是跟团游,由导游为自己安排行程。想体验郎德风光的游客一般停留一天以内,此时游客们一般还会去周边其他苗寨,希望能体验到不同地方的风景;也有不少为了深入了解郎德民风的游客或学者希望待更长的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
采访印度游客
采访大学生游客
在采访完游客后,团队成员幸运地采访到了当地的寨老和青年人,不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苗寨的细节,同时更加深入地与当地人讨论了关于文化传承、苗寨发展的问题,这帮助团队更好地了解到当地人的真正需求。总体看来,当地青年人内心有着传承本地文化的想法,但是这中间也有不少阻碍,例如,学生有时只有假期会回到郎德居住;每个年轻人都会为家中的活计出力,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学习;青年人接触的东西更加丰富,也许会有其他的人生追求;古歌、刺绣及芦笙等,需要长期坚持与研究。另外,对于当地表演类项目地开展,团队成员了解到,起初当地的文化表演是居民自发的,那时候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每日表演次数不确定;而后,由于旅游公司的介入,演出变成了固定的每日两次,也有了固定的每日收入,居民们在表演中各司其职,通过“工分”来确定最终每个人分到的工资数。同时,团队成员发现,当地有国家认定的“文化传承人”,在丰富的苗族文化中,舞蹈是人们从小接触的,年轻人们大多都会,但是古歌,即用苗语演唱的歌曲,却不是轻易能通晓的。最后,团队成员也了解到了郎德苗寨能够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的原因。当地人有着保守的性格,他们大多不接纳“舞台化”的表演形式,他们不喜欢用音响合成的音乐进行表演,而是更喜欢自己奏响乐器,自己展现歌喉,且当地人愿意保留纯木质结构的房屋建筑,没有一点钢筋水泥,寨中使用钢筋水泥建筑的房屋大多是外地人前来租房并建造的,除了表演的淳朴与古建筑的留存,当地人的淳朴保守性格正是当地整体民风民俗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的行程中,团队成员将继续深入采访,例如拜访寨中的一位国家文化传承人,敬请关注。
询问当地居民(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