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4日消息(记者 滕萌)草原上,牛羊惬意地吃着牧草,隔了一条乡道,庄稼迎来收获期,温暖的阳光下,山风吹拂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这里是农耕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多民族集聚,青稞、油菜是传统作物,牛羊是优势产业。
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由西宁一路向西,近80公里的祁连余脉中,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海晏”的高原小县城。
如今,这个名字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途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重产业、优民生一系列举措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海晏的认知。
秋已至,草原和人心都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了解振兴中的海晏,首先要从“钱”景无限的东达村开始。
东达村干净整洁的街道(央广网发 滕萌 摄)
东达村是离海晏县城不远,一个半农半牧的小山村,共有195户693人。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介绍,2015年前,东达村是海北州最困难的村子之一,“一年娶不来一个媳妇”,当地人都说,东达东达,不是“冻”(霜冻)就是“打”(冰雹),自然条件之恶劣可以想象。
从2015年起,东达村“激活”本村资源:发展蘑菇种植,田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合作社。
牛生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15年尝试栽培食用菌成功后,又盖起专业温室大棚和机械化、规模化的高标准链条式生产车间,食用菌产能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村上建成了牛羊集中养殖经营活畜交易点,吸引内地商户前来洽谈、交易;2018年、2019年,东达村分别被省州确定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一批项目落户东达;4000亩土地如今10人照看即可,解放了全村471个劳动力。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菌类种植产业、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新建养殖场、打造人畜分离的集中养殖和活畜交易点,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去年,村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牛生有说。
有机蘑菇种植大棚(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村集体有了钱,大力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修建完善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老年福利院等便民配套设施,2017年建成海晏县首家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60岁以上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日间膳食供应、生活照料、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
东达成功“破题”,一跃成为当地一枚象征幸福的标签。究其原因是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改变了东达村发展的维度。
牛羊养殖合作社(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牛生有作为东达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利用各种节庆日,积极筹办各种文艺活动,实现生态、产业、文化“三联动”,不仅东达村被“两弹一星”理念信念教育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同时海晏县首家村史馆也在东达村建成开放,向参观者展示艰苦奋斗的形象,也为东达再接再厉、再建新功建起了精神“加油站”。
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背后,更是为周边提供的发展样本。
离东达村不远的仓开村也通过整合耕地,成立种植合作社和流转土地的方式迈向乡村振兴。村集体有了钱,不仅为村民分红,还为全村代交水费和部分村民医疗保险。
东达村史馆(央广网发 滕萌 摄)
“十三五”期间,海晏县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建立金融产业引导基金,推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建成覆盖县域、覆盖三次产业、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的县级产业园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以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村集体产业,挂牌成立27家车间,产业扶持成效显著。
海晏县县委书记桑本表示,“十四五”时期“海晏县将构建“一城五业、全域生态”总体发展格局,即:全力塑造“中国原子城”红色经典,高质量推进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研学业、光伏风能新工业、湟水流域现代种养业,统筹推进全域生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具体做法是:资源利用效益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青海湖国家公园等重大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统筹实施,建成环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提质增效牦牛、藏羊、饲草、有机肥等特色产业,建成全省高原生态畜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县;全力打造全域自驾游、红色研学游、文创时尚游,“中国原子城”享誉全国,海晏成为全省旅游名县,建成“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积极培育推进光伏、风电等新兴工业,建成清洁能源储备基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硕果累累的金秋全部美好,都有理由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如采访时老乡们说的那句话:“这样的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