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族以海为家,他们自由穿梭在碧蓝深海中,他们的村落安置在浅海里,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木船也可以是他们的家。这个民族名叫 巴瑶族。他们生活在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交界的海域上,古老的传统让他们依海而生,他们是水中的人鱼,是海洋的领主。
巴瑶族在马来西亚当地的语言中的意思名为“天堂”,这里的天际线那么的辽阔遥远,天空干净又明亮,成片的云朵堆积在天际线上,如此美好的风光确实可以用天堂来表达。
巴瑶族不像是在高原荒漠或是热带丛林中的部落,他们的踪迹很好寻找,因为他们大部分都聚居在浅海中。当记者李牧靠近马来西亚海岸线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依海而建的部落出现了。并不是每一个巴瑶族人民都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木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更适应原始的居住方式——木船。巴瑶族部落的人群都团结而友善,他们的“邻里”关系非常和谐,并且每家每户之间都互相认识。
巴瑶族人的小屋从进门的地板到头顶的雨棚都是木头搭建的,只有三十平米大小的房屋往往要住上一家人。 海水作为无法饮用的水资源,巴瑶人常常用来洗碗,而他们需要饮用的水资源就只有雨水这一种来源。每个巴瑶人都会在自己的房檐上做一个雨水收集的通道,在集水通道的下方放一只水桶,这就是他们饮用水资源的唯一方式。
巴瑶族的生活方式注定了他们是脱离了现代科技的一个部落,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基础设施全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男人们都拥有着熟练的制作船只和建造房屋的本领,而这些技艺的原材料都是他们从丛林里砍伐的木材。而巴瑶族的女人们则会把一种植物捣鼓成面膜敷在脸上,这就是巴瑶人最独特的防晒霜。
在记者李牧的印象里巴瑶族每天的工作便是捕鱼、吃鱼和睡觉。但令李牧意外的是,这里的巴瑶族人似乎不再以捕鱼为食,记者李牧借宿的这户人家甚至连渔网都没有。当他深入探访居民后了解到了真相,原来是因为菲律宾沿海的渔民们选择用炸药捕鱼长达几十年,导致这个地区的鱼群骤减,这种毁灭性的捕捞行为,让巴瑶族这个为海而生的部落甚至已经到了被迫放弃这份天赋的地步。尽管马来西亚为了开发旅游业而设立了渔业保护区,禁止炸鱼的菲律宾人进入,但同样这也意味着巴瑶人也无法在保护区内捕鱼了,有的巴瑶族人民去保护区里捕鱼甚至还遭到了殴打和驱逐。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断闯入保护区内捕鱼,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将无法生存。
有一部分巴瑶人因为生活所迫已经离开了大海,选择到陆地上居住,这其中就包括巴瑶族最具传奇色彩的捕鱼高手——索斌。索斌居住在马来西亚的满布岛上。从外观上来看,索斌如同所有的巴瑶人一样,瘦小又腼腆,但他却是陆地上唯一一位自由潜水高手。
李牧见到索斌时,他正在自制一把能够在海里猎鱼的枪。他从十六岁就开始学习猎鱼,三十多年过去,他对在这片大海里徜徉的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他能够在没有任何技术设备支持的情况下,仅靠一把鱼枪就潜入大海的深处捕鱼。从鱼枪的“扳机”到“枪管”,任何一处都是索斌一下一下锻造成型,鱼枪的原材料可能是来自烧水壶的把手,也可能是其他生活用具的一部分,而制作一把鱼枪则需要三天的时间。这样一把鱼枪,将是索斌很长一段时间用来吃饭的工具。
一切准备就绪后,记者李牧和索斌准备一同乘船出海,体验自由潜水捕鱼。想要捕鱼,就得寻找鱼群聚集的海域。他们出海这天天公不作美,海上下着小雨,阴云密布。海水在阳光照射下从碧蓝变成了深黑色,海洋里的能见度很低,茫茫大海上李牧完全无法判断鱼群的位置,然而这样的天气,却完全难不着索斌。索斌判断鱼群的位置很简单,一个字——看。他将自制的木制潜水镜系在自己的头上,然后俯下身子趴在船边,将脑袋伸进海水里观察鱼群是否存在。尽管索斌观察了许多次都没有发现鱼群,但他并不打算放弃,哪怕不是一个捕鱼的好天气,他仍然坚持让李牧不虚此行。茫茫大海上,寻找鱼群并不容易,索斌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经验,他要确保自己的每一次出击都不会空手而归。
终于,索斌在一处海域停了下来,他找到了一处珊瑚礁,下面的鱼类资源相当丰富,他决定带上鱼枪开始干活。在下水之前,他要做的最后一项任务是大口的吐气,他需要将肺里的空气排空,这样可以给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呆在水下的时间。
索斌在海水里穿梭自如,他灵巧的双腿犹如船舵一般,推动着他前进。找准了目标,索斌眼疾手快地射出一枪,他很快就收获了今天的第一条鱼。他快速捡起战利品向海面上游去,长时间的呆在水下如果一不留神呛水那他将会有生命危险。
李牧惊讶于索斌的潜水技术,水下的能见度大概在十几米左右,然而当他下水时却找不到索斌的身影,那是因为索斌已经潜到了更深的海域中捕鱼,在水中的无氧环境下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快的潜到深水区捕鱼。
稍作休息,索斌又要进行第二次潜水捕鱼了,鱼枪一次射击最多只能捕捉到一条鱼,所以他需要不断的潜入海里,尽管这种捕鱼方式的效率及其低下,但是对巴瑶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的传统,并且贫穷也无法使他们更换更好的大型设备来捕鱼。索斌的动作非常的舒缓,他小心地移动靠近鱼群,寻找着鱼群中最肥硕的大鱼,他仿佛和海底中这瑰丽震撼的美景融为一体,仿佛是一条真正的灵动的鱼。
连续多次的下海,索斌满载而归,他捕到了足够一家人饱餐一天的食物,索斌坐在船头点燃了一根香烟,这是他对自己辛苦一天最后的嘉奖。李牧惊讶于索斌的捕捞技术,他好奇地询问着索斌潜水的时长,索斌平静地回答着十分钟,这对一个专业的潜水人员来说也是无法比拟的时间长度。索斌的这项特长主要是来自于他的天赋和三十多年的潜水经验,才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自由潜水的本领。
在李牧看来,再也不会有如此优美的捕鱼方式,巴瑶人仿佛为海而生。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从来都只属于巴瑶族人。如今巴瑶族人面临的是鱼类骤减、被迫踏上陆地的现实,或许在将来的不久,他们将失去这种天赐的本领,变成最普通的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