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解历史,探寻区别于文艺创作的古人真正的生活痕迹,每年总会有大量游客奔赴全国各地的历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这不仅能够增强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门票收入也能为国家创收。
曾有网友感叹,主要还是
秦始皇陵尚未完全开发
出来并向公众开放,不然光是门票收入,都几乎能每年为国家的海军部队添驱逐舰加固国防体系了。
虽说目前秦始皇陵只向公众开放了
兵马俑等少部分陵墓
,但按照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门票、每天平均10万人左右的人流量,再加上相关周边商品的收益来计算,光是兵马俑为国家带来的收益便已超出
10亿
,同时游客的衣食住行也能够大力拉动西安的经济发展。
所以不难想象,若是将秦始皇陵全部开发出来,将会吸引多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届时创造的收益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增长。
但是,既然国家始终未进行秦始皇陵的整体开发工程,那么自然是有国家深层次的考虑。
开发秦始皇陵的
技术性难题
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多且复杂,而秦始皇陵是极具考古的珍贵陵墓,在开发的过程中稍有差池,很有可能对其都是无法挽回的伤害。
那么,国家对于秦始皇陵的开发拥有哪些顾虑呢?
开掘秦始皇陵有哪些难点?
如今大家所见的兵马俑统一都是
黄土的颜色
,但其实兵马俑在刚出土之时色彩各异,但它们一接触到空气,身上的色彩便如潮水一般迅速褪去,发掘人员救无可救,大受撼动。
所以开发任务的难点之一便是
如何避免对陵寝中的古物造成伤害
。
兵马俑较为“坚强”,在褪去颜色后自身构造、外形并没有出现损伤,但墓葬中大概率还有大量记载历史的
竹简以及丝绸类随葬品
,它们可谓是较弱至极,稍有不慎能分分钟消散在大家面前。
就拿国家在1972年~1974年间,于
马王堆
挖掘出的三座陵墓举例,这三座陵墓的主人分别是
辛追夫人、丞相利苍以及他们的儿子
。
考古学家们在辛追夫人的墓地中发现了一个
漆器鼎
,打开之后发现这竟然是一碗两千多年前的
藕汤
,汤水中的藕片清晰可见。
还未等考古学家们进行下一步行动,这碗藕汤便由于受到震荡迅速消失了,仿佛考古学家们在之前看到的只是两千多年前食物的残影,轻轻一撞,这残影便如梦境一般消散了。好在现场有人趁藕汤还未彻底消失之前拍下了照片,证明碗中的确留存过汤水。这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文物发掘有“风险”,提前计划好保存措施才可行,切不能随意处之。
在随葬品中,比起食物、衣物透露出的历史信息和古人习俗,那些
画像、竹简
所能表述的历史更加直观且详细,但它们的脆弱程度可比不那些轻薄的丝织物低。
曾经专家们在马王堆一号墓穴中发现了保留十分完好的竹简,专家发现每一个竹简下方都刻有一个“
家
”字。专家们刚想对这些竹简进行进一步观察分析,
竹简便迅速氧化,通体变黑
,对于这些竹简的研究便也只能就此停滞了。
几千年前的文物,之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外力刺激的条件下保存完好,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几千年间墓室中的氧气早已被耗尽,也无水分,内部环境十分稳定,而那些属于有机物的文物也能够保持住原貌,几乎不会发生改变。
一旦受到外力侵入,这些文物便会在一时间遭到
光照、温度变化、氧气、水分
四重打击,原本稳定的内部条件在氧气、水分结合的情况下被打破。
竹简、丝织物之类的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其自身的纤维素也会分解,所以如今考古学家一般都会直接将文物进行打包,之后再分别进行处理。
同时禁止游客禁止用闪光灯拍摄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也是担心对文物造成损坏,各位在进行参观时千万记得要遵守博物馆贴出的提醒告示,不要自寻麻烦。
秦始皇陵整体规模庞大,想要进行挖掘则需要先开顶,自上而下层层挖掘。想要保护好陵墓中的各类随葬品,在第一时间便需要对环境进行特殊处理。
目前专家提出最稳妥的方法便是
建立保护罩,抽掉所有的氧气
,直接使地宫处于无氧环境,所有考古人员携带蓄氧装置进行工作,那么有机文物在出土后便不会出现丁点氧化。
但想要将此项方法付诸实践存在技术、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秦始皇陵整体长宽均在
500米
左右,想要建立这样庞大的保护罩,但又不出现
垮塌、缝隙
,而且还要抽掉空气,这真得工程师们细细思量,很有可能直到最后都无法实现,同时相关的经费支出也会是天价,这些都需要从长计议。
秦始皇陵地处秦岭一带,地下水位高,挖到地下
16米
就能出水,而地宫位于地下
26米
左右的位置,如何在挖掘过程中进行排水而不至于淹没地宫,这也是一门技术活。
因此在现存所有问题都能得出确切可行的解决方法之前,国家绝不会轻举妄动。
古书如何描述始皇地宫?
人人皆对盗墓贼嗤之以鼻,除了因为打扰亡者、盗取宝物这些行为极其不道德以外,还因为
盗墓贼
可不会存有保护文物的心思。
为了迅速夺取随葬品后撤离,他们往往会对陵寝大肆破坏,那些在他们看来没什么价值的竹简、丝织品会被直接丢弃在一旁氧化、腐败,其上或许就存在能够对我国历史研究产生跨越性推动力的信息,所以
盗墓行为是对国家财产、文化破坏性极大的恶劣违法行为
,一直以来都遭到国家的严厉打击。
所幸的是数千年以来秦始皇陵都没有遭到盗墓贼的毒手。原因在于秦始皇当年为防自己陵寝被盗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
选址极其隐蔽
,并且还将参与修建皇陵的劳工尽数灭口,无任何外人能够知道秦始皇陵寝的详细地址。
根据史书记载,
皇陵地宫中遍布杀机
,多得是古人奇思妙想之下设计出的机关,即使有朝一日盗墓贼闯入了地宫,也只会为秦始皇添一名陪葬人员罢了。
看得出古人也十分善用化学物质来达成目的,据悉陵墓内的
汞含量
惊人,在全室封闭的情况之下,这些汞被催生出的汞蒸气无法被排出,一旦有外力破开一道口子,这些汞蒸气便能在一瞬间要人性命。
这种种操作,使得秦始皇陵被全线开发的那一天变得遥遥无期。
科学探测地宫模样
秦始皇的整个陵墓被划分为了多个区域,其中秦始皇的棺椁以及随葬品便被存放于地宫。
地宫位于地下35米处,长约170米,宽度达到145米
。
为防盗防蛀,地宫宫墙显而易见地被工匠专门进行了加固,千年以来
未有地下水渗入,也未有区域出现过墙体摇晃、破裂等情况。
这么多年来,关中地区不乏地震的出现,而地宫能够坚挺到今日,实乃彰显古人的建筑技艺,同时考古学家还模拟古人对宫墙进行武器攻击,宫墙纹丝未动,可见若非遇到现代考古团队,秦始皇陵在遭受大多数外力侵袭时都能有足够的能力保全自身。
曾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
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专家据此推理,地宫的整体结构应该是为倒圆锥状,“尖头”朝下,即使受到外部施加的压力,也能将压力向底部转移,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地宫外部也有
用于支撑、保护地宫的框架
,能够抵消掉大部分震荡,这也是地宫宫墙历经两千年依然稳固如昔的原因之一。
秦皇陵选址地带温和多雨,地下水充沛,由此排水防渗透工程的建设,对于当时的工匠而言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工匠在陵墓的迎水面挖出了一道“
U
”型深渠,以此来汇集地下水防止其流入陵墓。
在陵墓两侧也有长度
分别为778米、5255米的排水渠
,以及各处明井暗渠组合而成的排水管道,地下水便由此排出。
为防止地下水在排出前便深入地宫,工匠们在枯水季用隔水性极强的青膏泥填充前段排水沟渠,使其“
一渠两用
”,既是排水渠又是隔水“堤坝”,双管齐下,既堵又排,成效显著。
水银与陪葬品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大家不难想象出一幅地宫中一条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交错互通,熠熠生辉的景象,倒也平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除了水银含剧毒,可将宵小之辈尽数诛杀以外,秦始皇也很有可能是认为闪闪发光的水银,比起一般的金银陪葬品别具一格,配得上自己一统天下之帝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下令工匠灌注了一条“
水银河
”。
秦始皇登位后便一直大力寻访长生不死的秘诀,但直到永远阖上双眼的那一刻都未能等来真正的神药。秦始皇可能也知道自己死前无法“飞升”,于是便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死后登入天庭的可能性。在地宫中,
下有流转发光的山川湖泊,上有精心雕刻的二十八星宿图,以鱼油燃起不灭的灯火,九层楼台将其高高托起,彰显这位帝王不平凡的一身,死后的哀荣仿佛能与神明并肩。
据悉,秦始皇陵地宫中的
水银总量超过百吨
。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同样不及后世便利,这百吨水银不论是提炼还是汇集,皆是大工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秦始皇在为自己修建陵寝时,光是所使用的水银这一项,便动用了超出时代标准的劳动力,劳民伤财,秦二世而亡,也能在此处看出些许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秦皇陵中使用的水银大部分都来源于一位
巴蜀地带的寡妇——巴清
。其以女子之身在男女地位极为不平等的古代,
荣登战国富豪排行榜前七名
,实乃奇女子。
巴清献水银,嬴政以礼待之、奉为上宾,最后还被接到咸阳颐养天年,成为流传后世的一段佳话
。但我们通过军事家
尉缭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或许能对这段佳话保有怀疑态度。
尉缭表示,秦始皇是一个
缺少仁德、寡恩少义
之人,在有求于人时十分谦卑,毫无架子,但在达到目的后,便会对利用完的人弃若敝屣、甚至加以迫害。
不难看出,表面上嬴政是将巴清接到咸阳为其养老,实则是对当时富可敌国的工商业主极其忌惮,想要将其放在眼皮子底下进行监视。
秦始皇毕竟为一代帝王,除了利用水银打造山川河流彰显不同以外,墓葬中也免不了随葬大量珍贵的随葬品,陪葬坑以及其他墓葬坑多达
400个以上
,已陆续有
五万件文物出土。
在秦始皇的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组
大型彩绘铜车马
,这组铜车马精美异常,极为逼真,是我国目前出土保留最为完整华丽的铜车马,从中也可窥得秦始皇陵中藏有多少令人啧啧称奇的奇珍异宝。
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肠题凑”
对于秦始皇的棺椁的推测,目前最受认同的观点便是:秦始皇棺椁与历代大秦帝王棺椁的结构一致,运用“
黄肠题凑
”结构,构成顶级防盗工事。
何为“黄肠题凑”?其实就是
用颜色淡黄的去皮柏木芯,严密地围在棺椁四周,起到保护棺椁的作用。
按理来说,木材比起铜器要脆弱的多,用火攻、斧劈的方式很容易便使这些木材变成干垃圾。为何历代秦王会选择用
柏木
来保护自己的棺椁呢?
其实“黄肠题凑”中的柏木都是
高龄木材
,大量的树脂遍布肌理,这些树脂不止能防水防蛀,还具有顶级的防火力,用火来烧毁这些柏木的可行性几乎为零。
这些“黄肠”在工匠们的手中,不仅通过木楔子的穿插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历经千年后也早已贴合得密不透风,不论是用锯子还是炸药都难以将它们分开。
并且在陵墓中用炸药是大忌,若是操作失误,很可能直接将整个墓穴炸榻把自己就地掩埋。同时工匠们在打造“
黄肠题凑
”时,也会特意将其中的
部分“黄肠”与墓穴的主梁合二为一
,“想拆黄肠先塌房”,即使是当代专家可能对那些“黄肠题凑”都束手无策,更别提盗墓贼了。
历史上也有不少盗墓贼“光临”采用“黄肠题凑”的墓葬后,盗墓失败的案例,往往都是由于动静太大,又长时间未能得手吸引了他人的注意,由此被当场抓获。
但秦始皇使用“黄肠题凑”的方式来保护棺椁只是专家们的猜想,想要得到最终的真实答案,也只能寄希望于国家在未来拥有充足的能力,将秦皇陵全部开发出来了。
秦始皇墓还有哪些谜团
关于秦始皇陵的“
防盗机关
”,目前已出现四种较为广泛的说法。第一点便是众所周知的
水银河产生的毒气,盗墓者吸入即死
。
第二点是
流沙阵
,当有外人进入陵寝后,流沙阵便会启动,涌入大量流沙,盗墓者无法挣扎逃离,只能等待沙粒淹没头顶,重新投胎做人。
第三点是
由飞箭、尖刀组合而成的陷阱
,不过即使是古人,也能够想到刀剑等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脆弱,到最后只成为鸡肋陷阱,所以并没有多少布置此类陷阱的可能性,这第三点说法有些站不住脚。
第四点就更玄幻了,相传秦始皇早早地
请了大量巫师,为自己的陵墓施加了诅咒
,擅入者死。这般怪力乱神之事还是宁可信其无吧。
关于秦始皇的遗体保存方式,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上不乏被施加了大量防腐处理,出土后肌理清晰可见,保留极其完整的干尸,那么秦始皇死后是否有可能被进行类似的处理呢?
据记载,秦始皇驾崩得突然,甚至还没来得及看继承人上位便驾鹤西去了。当时的权臣想要扶胡亥上位,为防止打草惊蛇,在部署好所有行动前,
一直隐瞒着秦始皇的死讯
,自然也没有将秦始皇遗体及时进行防腐处理并下葬。
等到秦始皇被拉回咸阳安葬之时,距离秦始皇驾崩已经过去
近两月
。当时可是夏天,尸体在常温下不足一周便会高度腐烂。
由此可以推理出秦始皇并没有机会接受防腐下葬的待遇,并且下葬之时的肉身也已经“好看”不到哪去了。
不过,在所有的秘密被揭开之前,再合理的猜测也只能是猜测,或许未来我国能拥有足够的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挖掘,大家还是静待那一天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