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在重庆乡村,田园变花园、农区成景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江西井冈山,四车道盘山高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将井冈山纳入全国高速网;在边远山区,远程教育工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人居环境到生活品质,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实实在在的成就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不仅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铸魂,更在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价值感召和精神引领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止于当下现实性之物质困顿的摆脱,更在于一个民族长远的精神意志的高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彰显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成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和文化创造,成为滋润着“中国之治”的精神基础,有效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和重大问题。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要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还要看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逐步推进,既要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也要努力提升人们的整体待遇和水平,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