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心系远山):廿八都——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
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5种流派的建筑风格,13种不同地区的方言,142个不同的姓氏……
廿八都,地处闽浙赣交界处的大山深处,是一个集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千年古镇。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使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发展,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学者们称其为“文化飞地”,而对我,则成为一个心中的梦。
5年前,我即进行了一次寻梦之旅。
廿八都,兴起于军事
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
1100年前,起义军首领黄巢挥戈南下,在闽浙赣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开辟了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战事迭起。大山重围之中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廿八都,繁盛于商贸
在后来的世代更替中,战事逐步减少,廿八都最初的军事功能渐次式微。到了清代,这条军事要冲逐渐成为商业要道。溯钱塘而上的商船载着江浙一带的布匹、百货,到达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一带来的土特产,也要经过挑夫的扁担,到清湖码头装船,运往金衢杭沪等地。
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迅速成为三省最繁华的商埠。
鼎盛时期的廿八都,商行店铺林立、饭馆客栈众多,铺满了鹅卵石的大街上人涌动。日行肩夫,夜宿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语言王国,姓氏之乡
廿八都,作为曾经的商贸驿站,历代屯兵扎营之所。流落的难民,退役的官兵,外来的客商杂役,纷纷在此定居,形成多姓氏,多方言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了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延续至今,镇区800多户,4000余人的居民中,就有142种姓氏,13种地方方言。
一脚跨三省,同镇不同俗
廿八都,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多元文化。同样的婚丧嫁娶,在古镇不同的族群中则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有的在姑娘出嫁时,要在门头挂上男方送来的猪腿,并插上一把刀,以象征婚姻关系如割不断的“连刀肉”……
此外,山歌、剪纸、木偶、高跷、秧歌、龙灯、舞狮、旱船等南北传统文化,在古镇也都非常流行。
徽、浙、闽、赣、欧式古建筑
浔里街,是以住宅为主的古老街道。以其为主线,沿着青石铺成的街巷,曲折前行,依次有农博馆、北堡门、武馆门、观音阁、文昌宫、洋货店、钱庄、关帝庙等,还有姜、杨、曹、金等名门大户的旧居。高墙、门楼、壁画,楼台亭阁,粉墙黛瓦,飞檐斗拱,栉比鳞次,如同一座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枫溪街,沿江而建,是一条以店铺为主的商业街道。沿御都是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如雕刻、壁画,花格窗、绕金絲、剪纸、灯花等,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漫步古镇,触摸历史沉淀的芳华,处处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在这里,既有“小桥流人家”的古朴安逸,又有金戈铁马的气势磅礴。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才使小镇有了独特的韵味。
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小镇没有像许多江南古镇那样随波逐流,而是保持了自己的适淡和安静。古朴自然,生生不息。
2016.3.22游览
2021.9.10整理于山东济南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奎先达坂西)